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社群經濟成為了時下熱點。社群經濟到底是什么?社群經濟是指互聯網時代,一群有共同興趣、認知、價值觀的用戶聚集在一起交流、協作、影響,對產品品牌本身產生反哺的價值關系,這種建立在產品與粉絲群體之間的情感信任+價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運轉、自循環的范圍經濟系統。
事實上,如今的電商行業,是否都需要用社群經濟來凝聚消費者?還是社群經濟只是互聯網大潮中的曇花一現?我們先來看看兩個社群經濟的典型代表與其特點。
“羅輯思維”約等于“百家講壇”
羅輯思維作為一個圍繞知識、道理和通識為中心的脫口秀節目,倡導獨立、理性的思考,但同時以“有種、有料、有趣”的氛圍用輕松的話語探討嚴肅話題,是迎合當今社會“精英主義”的一種互動,也是以“價值觀”起家。用老羅的話說,就是“讀書是很痛苦的事,那讓我替您讀,讀完了我給您講,您玩您的游戲,給我一只耳朵就行。”
說到底,如果把所謂的“有種、有料、有趣”等標簽去掉,其實也就是一個“大眾化”的央視節目《百家講壇》而已。有人說不對,羅輯思維是小眾的,是精英,有十萬粉絲上限,不算大眾,但筆者認為,羅輯思維所傳遞類似于成功學一樣的思維,確實是面向大眾的。而我們看羅輯思維主要產品是什么?書,這個產品切入點確實符合了整檔節目的調性與價值,甚至催生出一種“買我的書你就贏了”的感覺,但事實上就像某礦泉水的廣告語一樣,“我們不生產水,我們是水的搬運工”——“我們不生產知識,我們是知識的搬運工”。而由于這種特性,羅輯思維也局限于“書”這種產品載體,噢,當然老羅的商城也賣配飾、文具、 家居 產品,可能是讓買的消費者用來標榜自己擁有該談話節目的價值觀,但冒昧的說一句羅輯思維教你這么多道理是教你買首飾的嗎?
筆者認為,羅輯思維是一個好節目,用干貨、知識成功了建立一個社群,但是卻在社群價值與經濟價值轉換方面做得很失敗——你說讀書痛苦你卻給我賣書,羅輯思維一點都不邏輯。
小米的產品社群
小米是社群經濟另一個極端。小米的社群經濟是建立在產品之上,延伸到各個方面,我們統稱為:需求。而且變成了一個獨特的結構閉環:產品——社群——需求,產品是基石,是支撐整個社群存在的基礎;社群是入駐商戶,是忠實粉絲,也是整個社群運轉的核心參與者;需求則是最終產物以及下一代的產物。
這種模式無疑是目前最成功的社群經濟,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小米手機主攻的高配低價的市場,首先給人一種很“技術”但又很“平民”的感覺,和很多牙膏廣告經常說到的“XX%牙醫會選擇XX牙膏”其實是一個道理。而且由于價格親民,門檻低,更容易聚集粉絲;我們可以看到小米論壇上,刷機、APP開發、功能開發、體驗交流帖子是主流,同時也有還有隨手拍,酷玩幫,1元的體驗評測、米兔等塑造社群娛樂文化的內容。這種社群的價值是相當高的,因為他們之間實現了用戶的交流,同時這種交流是圍繞在產品周圍的,活躍度極高,而且當有下一代產品或者衍伸產品推出的時候,這個社群會更加容易接受,迅速產生經濟價值。
社群經濟對電商的影響
目前的電商行業趨勢,是一種多元化的消費模式。我們更應該思考哪些類型的電商適合建立社群經濟,哪些不適合。筆者認為,社群經濟能夠帶來一定增量,有利于品牌的塑造與推廣,但不應盲目跟風復制。
以阿里巴巴的天貓平臺為例,其銷售模式是類似于百貨商店一樣的選擇,各個類別區分明顯,而社群經濟在這方面的作用應該是加深品牌在類別中的突出作用。比如說一個消費者逛天貓,有手機的消費需求時因為看到過小米的評測,而決定買小米手機;有家具的消費需求時因為看到過林氏木業的家具搭配攻略,而選擇林氏木業的家具;有家電需求時因為看到.....在平臺的基礎上,適當發展粉絲,提高品牌知名度,才是眾多電商商家需要在社群經濟中應當學習的東西,而非盲目把自己變成下一個羅輯思維,下一個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