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扇高達6.6米,重達660斤被譽為 “中華第一高門”的深圳國際低碳城大門,既是這座國際城的守護者,也是這座環城的見證者。
每一個來到國際低碳城的人,都會被這12扇傳統木門宏偉壯觀的外形所吸引。而設計中蘊含的低碳、環保、原生態的理念更是讓人贊嘆于它與這座城市精神的骨血相融,從而想去追尋這12扇木門背后的故事。
丁趙軍:工匠精神是傳統木門行業的立身之本
丁趙軍,今年48歲,出生于江西豐城的木工世家,“木之坊”門業研發團隊的創始人,第一個離開家鄉來到深圳做傳統木門的豐城人,“中華第一高門”的創造者。他說:“做木門是傳承好的手藝,精選好的材料,集合好的創意,是良心加上悟性的活兒。木門是一門跨越時空的藝術,它早已超出了看家護院的剛需,從深山里的原木到以木門的形態鑲嵌到你的生活,這本身就是一場生命的奇遇。作為傳統木工的的傳承者,我們更需要工匠精神的傳承。”
如今,來深圳做木門生意的豐城人越來越多,他們都是“老丁”帶出來的手藝人,是致力于將中華傳統木門發揚光大的同路人。
解密“中華第一高門”背后的故事
丁趙軍,是上個世紀90年代來到深圳的,他說他在這座城市生活了20年,深圳的快節奏、高效率、創新力讓他嘗盡了甜頭。“木之坊”門業,是丁趙軍和幾個豐城的老手藝人在深圳的“事業”,也是深圳木門的口碑品牌。
談及“中華第一高門”。丁趙軍說要追溯到2013年初,作為中國與歐盟委員會主席簽署的中歐可持續城鎮化合作伙伴旗艦項目,深圳國際低碳城備受矚目。作為項目的“門面”工程,12扇巨型大門成為廣東乃至全國木門行業的大事件。
“那么大的門,還要貼合低碳、環保、原生態的主題,工期短、任務重,當時的項目建設方先后找了十余家木門生產企業都吃了‘閉門羹’。”丁趙軍說,“記得國際低碳城的項目經理找到自己時,就說:‘老丁,你如果還不接我是真的急了。’”當時,正處在風濕病痛治療期的丁趙軍,臨危受命接下了工程。
“用傳統的手工畫圖,采用里面鋼架,外面實木的辦法,足足用了近兩個星期時間來設計制作,終于門做好了。但是,巨門運到現場,又因為尺寸規格大,吊機進不了室內。”丁趙軍說,“中華第一高門”能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也是經歷了一波三折。
最后,丁趙軍和他的團隊沒辦法,又開始勘察低碳城現場的情況,希望解決安裝的難題。“終于,用小型的卷揚機,奇跡般地將巨門吊了進去。然后,工地焊架子、鋪設地彈簧、混凝土固定,這才成就了12扇中華傳統木門成為低碳城的門面擔當。”丁趙軍說當時困難重重,但是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堅持做好。
門裝好的那天,國際低碳城項目總負責人說,“一年的工期,半年完成,還是老丁有辦法。”
三年多過去了,這扇國家領導人曾經進出過的“中華第一高門”依然堅定不移的挺立于城中。丁趙軍和他領導的“木之坊”門業也因為“中華第一高門”而被更多人所熟悉。
創業之路:幾經波折、堅持不懈
眼前的丁趙軍,樸實、謙虛,說話語速平緩,娓娓道來。現在作為無數創業者看齊的榜樣人物,丁趙軍的創業之路并不平坦。
“1968年出生,只上過小學,放牛、割草、學木工。”這是丁趙軍對自己童年和少年時期的描述。1993年,改革開放的浪潮吹到了小縣城,26歲的丁趙軍跟同鄉一同來到特區深圳“闖世界”。
“剛來深圳時,就在一家建筑公司做木工,為了賺錢,有時候通宵達旦的做。后來,后來有幸進到一家大的集團公司,雖然還是做木工,但是大企業、工程多、機會多,只要肯干、能吃苦,領導賞識就有很多機會。”丁趙軍說,“有一次為了趕工期,右手不小心被刨掉了一個手指,但為了兌現承諾,7個手指頭包著繼續干活。”
在這家集團工作的六年,丁趙軍完成了自己的資本原始積累。直到有一天,他在工地看到有人推銷木門。“當時深圳房地產市場很火爆,我懂木工,能不能也做木門生意?”丁趙軍開始尋求自主創業的機會。
不久后,丁趙軍和老家的朋友合伙做木門。沒做過生意的他負責安裝和技術,天天在外奔波,為客戶量尺寸,上門安裝,但不曾想合伙的朋友竟趁丁趙軍不注意,在采購上做起了手腳,每“采購”一個木門賺二三百元的差價。最終,使得木門售出價格虛高,問津者寥寥,第一次做生意就失敗了。
但是,丁趙軍并沒有放棄。他說:“深圳是一塊福地,只要你吃苦耐勞愿意做,就會有收獲。”沒多久,丁趙軍又和堂弟一起重回木門市場,他們按照“前店后廠”的模式,從內地工廠取貨,在深圳門店加工、銷售、安裝、做售后。慢慢的,丁趙軍又發現隨著人們對品質要求的提升,中高端木門定制前景良好。“我們就開始鉆研花色、款式、風格。”終于,一年后,丁趙軍和堂弟的木門生意有了起色,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0年,人們開始有了品牌意識,丁趙軍在深圳龍崗創辦了深圳市木之坊木業有限公司,他秉著“只打造精品、為高端人士服務,專攻別墅門”的思路開始定制業務。但由于資金有限,最初他們只有作坊的規模。而后遭遇的技術難題,更是讓丁趙軍體會到創業路上的艱辛。
“深圳濕熱重,木門制作好以后需要專業的烘干設備,這和我們學的傳統手藝就有了差異。一個專業的烘干設備要十幾萬。而當時我手中總共也就那么多錢,買了烘干設備,我就是零資產。身邊一般的木門廠,為了節約成本就將門的含水率控制在20至30度之間,這樣可以免去烘干。但我發現不烘干,木門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往往會出現開裂。這就是質量問題。木工是良心活,咱們不能只看眼前。所以,我就把所有的錢用于購買專業設備,并采取延長烘涼時間,架空擺放等方式,將木門的含水率控制在12度左右,從而保證了木門的品質。這也促成了后來很多人找著、問著來買‘木之坊’的門。”丁趙軍說到這里非常的驕傲。他說:“雖然錢好像沒了,但誠信有了,企業的精神有了,這是木之坊正真的立身之本。”
2010年,丁趙軍的木門事業迎來了飛速發展期,越來越多的豐城人跟隨他一起來深圳做木門生意。“木之坊”漸漸步入正軌。丁趙軍開始在產品創新方面下功夫。他說:“我們必須將傳統木門工藝進行升級,正真體現工匠精神,這樣才能滿足消費者與日俱增的多元化需求。”
從新興材料開發到豪華木門、歐式門、雙開大門、現代經典門、子母門等多個款型的更新,八大系列100多個種類的中、高端木門出現在“木之坊”的品牌介紹中。丁趙軍說:“技術革新后的新材料應用讓木門完全適應了天南地北的氣候條件和世界各地的建筑風格。”
展望未來:傳統木門的創新還在持續
2016年,深圳木之坊木業在惠州的綜合型木門生產基地投入生產。基地集設計、研發、制造、銷售、展示于一體,“木之坊”品牌成為廣東業界的知名品牌,產品遠銷湖北、四川、福建等二十多個省市。
與此同時,丁趙軍還將從豐城到深圳來做木門生意的老鄉們集合起來,準備在產品研發和規模增長方面形成“抱團打天下”的格局。“優勢互補,有助于加速發展。”丁趙軍說,他希望越來越多的同業者能夠一起在新材料、新技術研發方面深耕細作,將中華傳統木門的精湛工藝展示在國際舞臺。
展望未來,丁趙軍對他的“木之坊”信心滿滿。他寫下了“立足廣東,面向全國,與世界接軌”的五年計劃,志在以創建領先國際的安居產品為已任,以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回報社會。
“革命依舊持續,每天都在努力。”早已是企業領導人的丁趙軍,每天都習慣去各部門看一看,堅持再忙也要參與新產品、新材料的研發、設計。
他說:“社會進步很快,只有不斷的學習、創新、敢為天下先,才能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文/文琳,攝影/崔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