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創意雙城季延續與上海亞振海派藝術館于上海佛羅倫薩-中意設計交流中心共同舉辦的海派文化與設計創新論壇。今日恰逢上海設計之都倫敦基地開幕之際,雙城呼應,上海、倫敦、佛羅倫薩三城聯動,創新延續!
該論壇以西方眼光看中國設計的發展為主題并展開話題,匯聚各個領域內的設計產業國際大師和知名人士,迸發創新時代的新思維。

中國設計具有天地人和諧合一的宇宙觀和環境觀,源自于東方文化中所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思想寶藏, 是各國設計師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之源。其取向比類、長于擬物的造物觀念,簡潔含蓄、以小見大、以少見多的風格追求,既扎根于中國,又適用于世界。
論壇中,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吳海燕女士闡述了中國的創新設計的重要性,并認為應該在設計中突出中國文化與特色,通過創新團隊,創新方法,以及設計思想的進化,來完成中國當代設計的新轉變。

英國十媒展覽公司聯合創始人Mike Dynan首先客觀分析了上海巨大的設計消費市場,他認為“因為世界上的大經濟體是這些品牌的潛在市場”。接著他談到了教育,他認為中國制造的模式已經開始漸漸轉變,中國設計的未來在教育,中國學習設計創意的學生超過全世界其它國家學生的總數。追溯歷史,5000年來中國一直走在藝術設計創意的前沿。放眼未來,期待看到中國的創新設計和制造業影響全球,也希望有更多合作機會,看到更多中國作品。

iDreamer設想家全球設計大賽組委會副主任徐輝先生則獨辟蹊徑,從時間線和空間線這兩個獨特視角來看海派設計。時間線來講,上世紀初的上海是中西文化交融和碰撞之地。今天的上海更加開放,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奠定基礎。他為16位中國新銳設計師能來參加倫敦設計百分百而感到高興。互相包容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宗旨。而今的海派文化和海派設計則比過去更主動--參與擁抱交流。空間線上來看,城市生活方式與空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創意雙城季也恰是基于這個點,希望通過城市的互動帶動文化的互動。

Samuel Chan作為英國家具品牌Channels創始人及設計總監,是個有著豐富旅英經歷和設計經驗的能手。在英國7年時間里學習家具設計。不僅是家具制造的專家,而且熟悉創業歷程。他用自己的設計作為例子來闡述自己對中國設計的理解。他3年前到上海,看到中國設計的大門初開。中國設計師必須突破包袱,讓世界知道中國設計師也能做出好的設計。他看到時代潮流與國家發展正走向轉折點,而這其中恰好有設計的一份子。明朝的家私在世界領先,他將明代的家具特點融入到現代的家具設計中。在工作歷程中,他感覺沒有對手,只有合作。設計師們互相合作促進來追求共同的目標。他希望中國的設計師也能在這樣的合作和互助中追求新的更好的設計。

James McLachlan以一個歷經者的視角觀察著中國設計發展。很早之前中國設計被看作追風者,制造遠大于創造。但其實很多世界有名的設計師都是出自上海,所以中國的設計也是他們關注的區域。中國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但市場上對電子產品附加產品的設計,容易被大眾忽略。有部分設計在西方不太能得到認可或達成共識,只有在中國的土壤中才能發展得好。中國不僅在購買能力,還在設計方面的能力在全球已經都領先。他也表示,他們對中國中產階級家庭感興趣,無疑他們在世界市場中增長速度是最快的。他期待在這一個機會中,新的設計靈感和產品能夠迸發。

海派藝術為中國設計中的一個流派, 融合西方賦予了更豐富的表現形式。本次論壇緊密圍繞“中國設計”,為東西方設計文化的融合與碰撞,提供了新的契機。雙城聯動,創意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