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物聯網時代的逐步到來,智能生活已經逐漸開始滲入人們的生活。發展智慧城市已經成了大勢所趨,為了讓自己生活的環境更加智能化,入電影科幻片中的那樣奇幻,一些人也開始爭相搶著置辦智能 家居 ,然而智能 家居 就真的那么完美嗎?似乎并不!最近兩年,智能 家居 越發吸引人關注,在數量眾多的創業公司外,蘋果、Google等幾大科技巨頭都做了智能 家居 平臺。不過,即便如此,在買入第一臺硬件之前,首先要考慮的仍然是安全問題。
普林斯頓大學的信息技術政策中心(CITP)最近做了一個研究,他們發現,多數智能 家居 平臺至今仍存在著比較嚴重的信息泄漏的風險。這些智能 家居 產品跟云端服務器交換數據(例如用戶住址的郵編、家用攝像頭拍攝的視頻、社交網站下載的圖片)時,往往沒有給數據流加密,或者加密強度不夠。

智能 家居 火熱市場 但安全問題仍是硬傷
這種情況下,所謂的智能 家居 產品很容易就會被黑客劫持網絡、獲取信息,借助這些信息,黑客就能進入到用戶的智能 家居 網絡(一般是Wi-Fi),知曉用戶是否在家,甚至能在用戶看電視時監控他。
來自信息技術政策中心的兩位學生SarthakGrover(博士)和RoyaEnsafi買了至少6款智能 家居 硬件來研究這一問題,包括不少較為知名的產品,例如Nest恒溫器(曾經是Google旗下的產品)、三星的SmartThings中控等。其中,Nest公司已經在被告知這一問題的情況下進行了修復,并聲稱Nest恒溫器不會保存用戶的家庭地址。
數據加密不強甚至不加密,不只是上述這些硬件產品的個例,網絡安全公司Veracode在去年4月曾檢測過市場在售的6款智能中控平臺產品,在強密碼一項上,只有1款產品通過測驗。
安全問題已經是智能 家居 產品的最重要的問題,CNN還做了一個互動信息圖,告訴你家里什么電器會被黑,以及被黑的后果。但很多制造商仍然沒有放入足夠的資源去做這件事情,特別是創業公司。這背后可能有多種原因,包括硬件本身的計算性能不能滿足加密,持續在安全性上投資意味著制造商成本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