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2015中國互聯大會上,物聯網再次成為焦點。就像互聯網是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物聯網需要解決的是“最后100米”的問題,而在這100米的距離上已聚集了無數的“窺視者”,等待一切可能的機會。
特別是家庭物聯網應用(所謂的智能 家居 )已經成為物聯網企業搶占的制高點。但這場“客廳爭奪戰”究竟如何才能勝出?物聯網發展又面臨哪些痛點?本期,《每日經濟新聞》將從企業、行業標準等維度進行解讀。
近兩年,傳統家電企業以及互聯網公司都在打造智能家電平臺,并相繼研發了相應的獨立APP,其根本目的就是構建智能 家居 生態體系。
在近日舉行的2015年中國互聯網大會的“未來發展高峰論壇”上,京東智能首席技術專家劉子豪表示,“智能 家居 的未來,應該具備三種屬性:即創新性、互動性和智能化,這為智能 家居 提供了所需要的IQ。”
據悉,京東打造的智能 家居 平臺已經“拉攏”了超過400款產品。而目前市場上智能家電APP活躍用戶數較少,消費者對多品牌家電的不同APP也產生抵觸情緒,導致其逐漸成為雞肋。
京東智能集團微聯事業部總經理鄧正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京東微聯充當第三方服務平臺的角色,“消費者不會只買一個品牌的產品,也不會每個品牌都下載一個APP,這是個洗牌的時代。”
獨立APP用戶活躍度低
近日,小米智能 家居 負責人高自光從“活躍用戶”的維度,給衡量智能家電實際意義帶來思考。
“可以對比市面上的聯網率是多少,據我所知可以超過10%的都算非常優秀的。現在有很多云智能家電,但用戶壓根不當作智能設備來用,這就失去了智能家電的意義。”高自光介紹,目前業內推出的智能 家居 APP活躍用戶沒有超過10萬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面上能夠看到的智能家電單品不少,企業在產品上市前對場景應用的渲染不遺余力,與產品相應的各類APP也推出不少。比如,較早面世的長虹CHiQ系列電視、空調等產品,各自都對應一個APP控制平臺。
此外,美的在去年也研發出智能 家居 APP——“美居APP”,將美的空調和熱水器產品納入美居。按照美的計劃,今年內旗下所有品類也會通過美居來控制,實現全品類的互聯互通。
作為智能 家居 生態系統的核心,智能 家居 平臺也成了各大企業競爭的焦點。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在家電領域內,過去幾年國內各家電品牌的市場份額都差不多。在實力相當的情況下,各家并不愿意開放自家端口到一個共享平臺里,因而才會出現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獨立智能 家居 APP。“現在每個智能硬件都由自己單獨的APP進行控制,但這樣的控制太松散。京東微聯希望將分散的智能硬件控制程序集中起來,讓一個APP就可以控制各種硬件,從而使智能硬件的管理、使用變得更加方便。”鄧正平向記者解釋的同時,打開了自己的微聯設備。“這里面是我家的智能家電,微聯可以用來遠程控制空調、凈化器、冰箱、插座、燈泡開關等多種 家居 設備。”鄧正平一邊演示一邊說,接入微聯的產品不一定都是消費者通過京東平臺購買的,只要品牌商設定可以接入該APP就可實現在一個平臺上的智能化操作。
智能 家居 缺乏行業標準
對于京東微聯能否改變當下智能 家居 市場混戰的局面,互聯網分析人士王利陽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智能 家居 最初的發展主要以燈光遙控控制、電器遠程控制和電動窗簾控制為主。隨著行業發展,智能控制的對象會不斷擴展,控制的聯動場景要求更高,并不斷延伸到家庭安防報警、背景音樂、可視對講、門禁指紋控制等領域,可以說智能 家居 幾乎可以涵蓋所有傳統的弱電行業。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場很多智能家電看似智能卻沒那么人性化。對此,鄧正平認為,主要原因在于交互感不夠強和用戶習慣還沒有完全養成。
毫無疑問,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成熟,以及智能化技術的不斷提高,智能 家居 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傳統家電企業和互聯網公司都不想錯失這杯羹。其中,還有一些山寨廠家攪動市場。“現有的傳感器也不貴,一些廠商簡單地在傳統設備上安裝傳感器就變成了智能產品。”王利陽認為,在知識產權和專利方面,企業要摒棄山寨思維,以免影響行業健康發展。
目前,國內還沒有統一的智能 家居 行業標準,而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出臺了行業標準,這也直接影響了我國智能 家居 市場發展。
據大智慧通訊社報道,國際物聯網總體架構標準剛獲得國際組織批準,目前處于立標階段,尚未正式對外公布。國內上市公司東方通參與該標準的起草。東方通CEO沈慧中表示,未來物聯網都將按照這一標準進行架構,該標準還將延伸出很多具體的實踐以及應用標準。
《《《
行業機遇
物聯網下一個風口2C市場待激活
物聯網究竟能織多大?來自海外市場調研公司Gartner和IDC最新數據顯示,從全球范圍看,到2020年,預計會有250億臺設備與網絡連接,該年IOT(物聯網)收入將達7.2萬億美元。
這一數字雖然是預測,但足以看出未來物聯網實現的是“萬物互聯”。
在近日舉行的2015中國互聯網大會物聯網發展高峰分論壇上,百度總裁張亞勤對《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表示,物聯網是互聯網走向物理化過程中的重要趨勢。此前互聯網所做的事,簡單概括有兩件:數字化和IP化。未來30年,互聯網一方面將繼續數字化,同時還會把互聯網行業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映射回物理世界”。
設備和數據將暴增
“現在很多設備都可以上網,但是大家還是覺得IOT這個詞很高深。”微軟(中國)開發者體驗事業部技術平臺顧問梁健認為,目前的大環境給IOT創造了絕佳的發展機會,推動因素取決于幾點:硬件設備更便宜、連接無處不在、快速開發能力、企業自身希望更智能化并有更多的創新場景。
針對國內的物聯網發展,百度物聯網研究中心負責人梁泉表示,因出現了很多政策方面的動向,對于推動物聯網產業鏈進程,今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張亞勤認為,“萬物互聯”作為第一個維度,未來5年將會有至少50億個新設備被連接,不管是數據還是設備都將呈爆炸式增長。第二個維度即“互聯網+”,把互聯網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應用到新行業。除了已經應用較廣的生活服務,還包括醫療、教育、物流、金融、制造業等領域。第三個維度,是智能機器人的應用。未來機器的計算能力會越來越和人接近,能更好地去學習和模仿人類,由此將出現兩種模式:一是機器秘書化;二是機器人將會進入家庭、工廠,改變整個社會包括就業結構、人口結構和就業方式等。
值得一提的是,云服務是發展物聯網的要素之一。梁健認為,云端對物聯網的幫助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設備連接和管理;二是分析業務運營狀況;三是可拓展業務。其中,數據分析的價值體現在實時數據流分析、可視化報表分析,以及后期分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