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十年以前,當國內大批的設計師還集中在紡織服裝、面料等領域時,“張謇杯·中國國際家用紡織產品設計大賽”的出現,開始引起國內家紡企業、家紡設計師以及社會各界對家紡產品設計的重視。張謇杯大賽首次在行業內引入了“民族家紡產品設計”概念,它的出現,為今后家紡行業培養大批優秀的設計師隊伍、為提升家紡產品品位、為家紡自主品牌建設描下了濃重的一筆。】
張謇命名的“張謇杯·中國國際家用紡織產品設計大賽”懷揣著推進中國民族家用紡織品騰飛之夢想,當年栽下的這顆樹苗,如今已然成為活力勃勃的蔥郁大樹。
2008~2010年期間,正處于成長時期的張謇杯大賽,主要任務是廣泛、深入地發動家紡企業和社會上各個方面的設計力量參與大賽,保證大賽迅速上規模,上水平。這個時期,家紡企業、設計師、藝術院校師生對大賽的關注度最高,參賽的積極性也最高。
亮點一:創賽以來行業關注度最高
亮點二:大賽評委陣容強大權威
亮點三:重視原創作品知識產權保護
創賽巔峰:歷史關注度最高最熱
通過初創期社會各方的鋪墊培育,成長期的張謇杯受到了創賽以來最高的關注。2006年,第一屆大賽參賽設計師僅為207人次,參賽企業24家,藝術院校16家,參賽作品總計609件(套)。而2009年,參賽者達到761人次,參賽企業91家,藝術院校41家,參賽作品達到了4518件(套)。
評委資歷:專業陣容愈加強大
成長期的大賽十分注重評委的專業權威性和技術結構的完整性,評委陣容強大,包括紡織行業主管部門、著名中國家紡企業實業家、藝術院校著名教授、國際紡織機構負責人等都出任過行業評委,在行業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
多年來,中國家紡協會會長楊兆華、原會長楊東輝、法蘭克福(香港)公司總經理溫婷都曾出任過數屆大賽評委,體現了對大賽的高度重視。
此外,中國家紡行業的著名實業家以及地方紡織協會負責人如夢蘭集團董事長錢月寶、亞萍集團董事長陸亞萍、著名品牌富安娜董事長林國芳、堂皇董事長靳玉堂、廣東省家紡協會會長董錦權等先后擔任過大賽評委,體現了行業專家的代表性;國內藝術院校著名教授如中央美院教授許平、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吳海燕、清華美院教授田青以及來自魯迅美院、西安美院、天津美院、北京服裝學院、廣州美院、南京藝術院、東華大學、江南大學、南通大學、南通紡織技術學院等院校的教授先后擔任過大賽評委,保證了大賽的專業性;業內資深的、享受國務院津貼的美術大師、高級家紡設計師王殿太、徐行健、呂志高、邰城、王福文、陳凱、吳建新、吳元新、金文、鄭新蘭、田世科、金媛善等,都出任過大賽評委,這些優秀的美術大師具有高超的設計水平及專業水準,他們的參與,對于提高參賽選手對原創設計的積極性、提升國內設計師隊伍的整體設計水平以及充分保證大賽作品在生產工藝方面的適用性具有重要意義;業內著名雜志如《家飾》、《瑞麗 家居 》、《家紡時代》等的媒體人先后擔任大賽評委,保證了大賽的宣傳力度和推廣效應;此外,國際紡織機構負責人如意大利康斯坦丁時尚設計集團首席執行官FABIOBARGI、亞太區域設計總監崔萍萍、韓國拼布研究所所長金慶哲、國際拼布協會會長高英圭、韓國韓京大學研究生院系主任孫在順等國際評委的參與拓展了大賽的國際時尚文化的視角。
“力頂”原創:保護設計作品知識產權
張謇杯大賽始終注重保護原創作品的知識產權,從首屆張謇杯開始,大賽組委會就邀請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局作為大賽的支持單位,為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提供支持和指導。長期以來,大賽為保護設計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參賽選手須在參賽前簽訂原創作品保證書,參賽作品不得存在任何知識產權糾紛或爭議;二是大賽組委會對獲獎作品進行版權注冊保護工作;三是大賽對所有被評選獲獎的作品進行公示,對于有爭議的作品不予評選。這些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也為南通地區申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保護優秀案例示范單位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