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武漢所有的浪漫情結,大約源于奈良櫻花飄落的四月天。關于武漢所有文化的情懷,大概源自候鳥般學子遷徙的流火七月。然歲寒清暮時,美的取暖器“以愛之源,一路向北”暖心公益之旅走進武大,走進華中科大,不為櫻花,不為學子,只為把高校作為第二個家的他們而來。
華中科大,宿舍中的守門人
印象里的宿管阿姨,一定是學校花錢雇來跟我們作對的。又或者是他們每天閑坐著,無聊到發慌,就拿我們開涮。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當學校還在睡夢中,他們就已早起為我們打開寢室大樓的門;當我們去上課時,他們待在枯燥的值班室里確保我們的財物安全。他們大多已經霜染青絲,卻陪著我們,年復一年地做學生們的守門人。
王阿姨給我們介紹了她的工作時間表:從每天下午五點到第二天凌晨五點是一班,一天工作時長12個小時以上。五點開始上班后,先看看寢室樓周圍的情況;從五點半開始在門口立崗,防止一些推銷人員和小偷進入,直到六點半結束;六點半以后才開始吃飯、打水,但也要時刻注意著門口;八點十五分到九點繼續在門口立崗;晚上十點鐘巡樓,查看寢室的就寢情況,并且把信件給同學們送過去;第二天早上五點半起來,六點半去寢室樓巡邏……零零碎碎的事情把王阿姨的日程排得相當的滿。
張阿姨在華中科大做宿管超過十年,采訪她時,她搬個小凳子坐在門口,邊聊邊關注外面的情況。她告訴我們,她每天說得最多的話大概就是“插在門上的鑰匙一定要及時拔下來”,“一定要記得關飲水機”,“一定不能在寢室使用電吹風等大功率違規電器和升溫電器”,“一定要按時關燈”……學生們并不能理解,覺得她們不講道理。直到有次,一個女生忘記拔掉吹風筒,又把它擱在被子上吹著。剛好張阿姨巡邏經過,聞到一股煙味,立即撞開門闖進去,才避免了一場火災。從那以后,大家才明白,這些嘮叨,都是對他們最溫柔的愛。
武漢大學,飯堂里的喂養人
每所學校還會有另外一個普通的職業——飯堂阿姨。只要在我們上學期間,她們都會凌晨4點起床,不管冬寒夏暑。一位飯堂阿姨說:“做這行的,要起早,所以一般年輕點堅持不下去的就改行了。”而堅持下來的,多是因為一份愛。喜歡和孩子們打交道,也喜歡校園的工作。
陳阿姨是飯堂里的洗碗工。她每天早上6:40就到了,一直到晚上學生吃完宵夜洗完碗,大概晚上10點左右才下班。日復一日,陳阿姨的手早在水中泡得有些浮腫。但是陳阿姨笑著打趣:“這些娃娃都是我自己的孩子,我就是給他們做家務,哪有哪個娘嫌自己工作又累又臟還挨餓的呢?”我們幫著她們一起洗洗碗,我和阿姨開玩笑,今天把這輩子的碗都洗了。阿姨感慨:“對,你們的手要用來做學問的,洗碗就交給我們這些沒什么文化的。”
許阿姨在飯堂窗口抖勺打菜,一呆就是十來年。看似輕松的活,里面全是學問,阿姨有些許驕傲地指導我們。大概所有學生對打菜阿姨的不滿都源于那一手抖,滿滿的一大勺菜只剩一半,實在小氣。但阿姨說:“我也想給孩子們加多點菜,但是給了前面的,后面的同學可能就吃不上了,而且容易造成浪費。”給學生打菜多年,阿姨們有了許多心得。根據季節的不同,學生的喜好,飯菜的成本來研究菜色,并定期更換部分菜品,許阿姨說她自己會帶個筆記本,登記每天飯菜供應和需求的狀況。多花點兒心思,孩子們就可以吃得更開心,自己也就心滿意足了。
作為全國高校人數最多的城市,對于學子而言,武漢更像一個中轉的驛站。他們的停留,只是為了更好地向下一站進發。而只有他們,留守在這里,年復一年地目送長大了的孩子走出去,又迎來他們新一批的娃娃。
臨走前,愛心小分隊頗有默契地為他們送去了美的取暖器,感謝他們曾經溫暖了我們校園的生活,也希望他們能在溫暖中度過每一個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