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說,電商代表了未來。這話對了一半,從消費方式、消費的技術手段來說,電商確實代表了未來。但馬云以打價格戰的方式做大電商,把消費的附加值打低,卻是與大趨勢相悖的。電商不賺錢,這是現在的基本現象,也是電商的常態,這種現象將在很長時間內存在。
OFweek半導體照明網訊 電商不賺錢。
這是現在的基本現象,也是電商的常態,這種現象將在很長時間內存在。不得不做,又必須承受不賺錢的壓力,似乎是個無解的難題。這就決定了電商的盈利問題不是個簡單的戰術問題,而是一個決策層面的戰略問題。LED照明企業的營銷渠道只有超越電商本身,站在電商之外看電商,才能找到答案。
新問題,老思路
電商普遍不賺錢,源于下列邏輯:一是電商的規模目前還不夠大,容不下前仆后繼的投身電商的企業。二是經過前幾年的普及,企業普遍意識到電商代表著未來的趨勢,只要有點理想的企業,都爭先恐后地進入電商領域。三是除了純電商企業和小企業外,大企業都把電商作為戰略性新鮮事物對待,不計代價地投入電商,根本不考慮短期盈利問題。
電商遇到的新問題,其實是零售業周期性出現的老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基本思路與15年前解決大賣場不賺錢的思路一樣。所以,新問題還得靠老思路。
目前的商業格局是多種商業形態共存的格局,電商只是其中的一種商業形態。這種格局決定了只靠單一的商業形態賺錢很難,必須把眾多商業形態結合一起才能盈利。這就如同中藥,每味藥可能都不能治病,但把不同的藥按照處方配在一起,藥效就會起質變。解決電商不賺錢問題,不是找到一味靈丹妙藥,而是需要開出一劑“處方”,所謂處方,就是不同藥的合理組合。
商業格局
研究中國營銷,必須研究中國復雜的渠道結構和商業格局。正是中國復雜的渠道結構和商業格局,避免了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的直接對抗,也讓跨國公司有那么一點不適應。
發達國家的現代商業形態,比中國更豐富。中國的商業形態,則比發達國家更有層次。從最原始的商業形態,如鄉鎮集市,到稍顯落后的通路,再到最發達最現代的商業形態,如電商,在中國和諧共存。這是跨國公司不適應中國的地方。
甚至可以說,當國門開放,中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中,正是依靠層次更多的商業形態,本土弱小的企業才避免了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也就是說,中國企業是在與跨國公司的錯位競爭中發展壯大的。
發達國家的營銷已經進化到1P(產品)營銷,1P營銷的前提是渠道以現代商業形態為主。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銷售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中國的現代渠道還太少。所以,我們一直慶幸,傳統的通路是中國弱小企業的避風港。中國營銷是典型的4P營銷,主要是因為中國渠道結構的復雜及不可控性。
發達國家的商業格局以現代零售商業為主體,不同的商業形態基本都屬于現代商業,只是業態表現不同而已。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和城鎮化進程,而現代零售商業是與人口相對集中的城鎮化的社會形態相對應的。
在電商相對發達的美國,排名靠前的十大電商,包括亞馬遜、Staples(辦公設備)、Applestore(IT)、Dell(電腦)、OfficeDepot(辦公設備)、Walmart(量販)、Sears(量販)、LibertyMedia等,除亞馬遜外,基本上都是垂直電商,線上線下結合,電商不打價格戰。或者可以說,美國的電商,從主體上講是傳統商業形態的延伸,從需求上講是生活方式的需要。
上述商業格局,決定了電商對美國主流商業形態的沖擊比較小,基本不存在線上與線下的嚴重對立與博弈問題。
中國的渠道格局則復雜得多,這是中國各地工業化進程的差異與城鎮化進程的差異決定的。在中國內地,渠道曾經是通路的同義語。大約15年前,渠道開始分為通路和終端兩部分。通路是傳統的批發渠道,終端是以現代零售,特別是大賣場和連鎖商業為主的渠道。
現在,電商在中國迅速發展,中國主流商業形態將是通路、現代終端和電商三足鼎立的格局。LED照明電商的盈利問題,要放在通路、大賣場和電商三種典型商業形態之下共同審視。
回歸產品
營銷回到本源就是對消費者需求的認知,對消費者需求的認知反映在具象的產品上,產品才是利潤的源泉。
傳統通路、現代大賣場和電商,中國商業形態的三種典型渠道,與其說是三種渠道,不如說是三種生活方式的代表,三種渠道把消費者分流了,形成了不同需求的消費人群。不同的消費人群,當然有不同的產品需求。
蘇寧與國美對待電商的態度就反映了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認識。
蘇寧的做法是全方位擁抱電商,線上線下一體化。雖然線上銷售猛增,但毛利下滑很嚴重。目前,電商打的就是價格戰,線上的低毛利拖累了線下的利潤。
國美前幾年雖然受過內傷,并且在電商領域反應稍慢,但對線上與線下的消費人群的本質卻有更清晰的認識:第一,當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投向電商時,線下消費者群的含金量提高了,消費價值提高了;第二,實體店的體驗功能,短期內難以為電商所替代,比如試衣、商品演示;第三,實體店的“回頭客”比較高,重視商品價值。
認識到線上與線下的上述差異,國美的措施是重組供應鏈,其核心是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單個客戶價值,形成線上與線下消費群的差異,低價值客戶讓給電商,高價值客戶回歸實體店。
國美重組供應鏈的結果是實體店的銷量和利潤都提高了。國美認知的關鍵是:原來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在實體店,現在轉移到電商了。這樣的認知是非常深刻的,也是一針見血的。
企業在重新認識電商時,也要重新認識實體店。很吊詭的是,中國30多年的發展與積累,消費者的需求到了一個拐點,宏觀上稱為“新常態”,中觀上稱為“主流產品換檔”。
目前有兩個相互矛盾的消費現象:一是中國電商的活躍,主要是打價格戰,頻繁促銷的結果,吸引的是價格敏感型消費者。當然,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并非一定是低端消費者,高端消費者同樣對價格敏感;二是目前是主流產品換檔的時機。統治中國市場近20年的主流產品,已經不能適應中國已經相對發達的消費需求,原有的主流產品退出市場,迎來新的主流產品。
從發展趨勢來說,主流產品換檔更能反應中國市場的核心變化,但卻被喧鬧的電商湮沒了。電商是顯性的,搶了太多的眼球;主流換檔是隱性的,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
馬云說,電商代表了未來。這話對了一半,從消費方式、消費的技術手段來說,電商確實代表了未來。但馬云以打價格戰的方式做大電商,把消費的附加值打低,卻是與大趨勢相悖的。
從價值鏈來說,電商把價值拉低了,中國現在真正需要的是提升價值。這項任務,電商目前無力完成,實體店轉型是可以做到的。
真正代表消費未來的附加值的提升,是中國產品在世界價值鏈上的位置前移。隨著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提高,營銷的矛盾已經演變為“市場繁榮與行業低迷的矛盾”,其解決辦法是主流產品換檔,價值鏈前移。
當電商把價格拉低時,實體店完全可以把附加值提高。如此,電商與實體就區隔了不同價值的消費者。消費者不同,產品和價值體系就不同。
抓住電商,還得重塑實體店。這就是商業格局之間的相互整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