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是否要產業升級?時下,從網民熱議到企業呼聲,從兩會討論到總理表態,對這個問題的意見出奇的一致。但中國制造的產業升級并非提升產品質量那么簡單,更涉及消費市場環境的優化,正如李克強總理在談到國人搶購日本馬桶蓋事件時指出的,中國企業不僅應該生產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還要抱著開放的心態看待這件事情,反對貿易壁壘,因為消費者有權享有更多選擇。
總理所謂“消費者有權享有更多選擇”,無疑指出了產業升級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國人在放心的國內消費環境中買到更好的商品。用官方的話說,就像中消協秘書長常宇在闡釋今年3.15主題涵義時提到的那樣,要努力開創消費維權新局面,積極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而恒潔衛浴董事長謝偉藩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訪中說的更直白:“中國制造,一半是產品一半是人品”。無論是政府表態還是企業發聲,歸結起來都是一個指向:產業升級以人為本。
產業升級不僅是國貨自強,更是以人為本
此番熱議的產業升級話題,由于源于中日馬桶蓋事件,所以一提到中國制造產業升級,很多國人便陷入了狹隘的“國貨自強”、“民族品牌”觀念。國貨自強當然是必須的,但我們很有必要研究中日馬桶蓋事件背后的市場現實,既然國人遠赴日本買馬桶蓋,那么日本究竟強在哪里?我們必須以人為本,正確看待此事,甚至要放下“面子”向日本學習,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制造產業升級。
最近幾年,兩會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讓科技創新成果惠及于民,讓廣大人民享受到創新紅利”。一個國家的制造業水平需要通過高新技術產業來體現,火箭、衛星等高新技術產業確實可以提高國家的國際影響力。但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高低卻是“國富民強”,這就是兩會著力強調科技創新成果惠及于民、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據。透過國人在日本代購馬桶蓋事件就能看出,我國的制造業確實需要一次深刻的產業升級,從而更好地讓國民體驗到創新給生活帶來的“紅利”。
企業想要實現經濟價值,就要把產品賣給消費者。如今這個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買方市場,消費者有足夠自由的選擇權,哪個品牌好,能夠給生活帶來便捷,就會選擇誰。在這種市場背景下,企業首先需要接近消費者、了解消費者,做到信息對等。這樣,也只有這樣,技術創新才能有的放矢,若不“以人為本”,無論產品技術含量多高,也不是消費者想要的,就屬于沒能從實際出發的好高騖遠。這樣的產業升級、技術創新也就失去原本的意義。
跳出狹隘的“國貨自強”、“民族品牌”觀念看待中日馬桶蓋事件,才是李克強總理所說的“開放的心態”,正如恒潔衛浴董事長謝偉藩所說:“國人從日本買回來的馬桶蓋,也是中國家庭品質生活的一部分”。時下中國,不僅李克強總理強調以人為本,國家一系列戰略決策會議都強調過“以人為本、科技成果惠及于民”,這不僅可以看出政府戰略決策的正確性,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中國制造在“以人為本”方面總體來說做得還不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人為本,制造業奏響中國好聲音
中國制造的產業升級之路任重而道遠,但起碼已經明確了“以人為本”的大方向,中國企業所需要的是時間、信心和耐心。其實,中國制造業也沒必要消沉,因為在某些行業或領域,中國制造業已經具備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國貨已經自強。這些產業和領域,正在起到路標和燈塔的作用,指引中國制造業向更高、更遠處進發。
話題源于馬桶蓋,還是拿智能馬桶蓋來說,其實國內智能馬桶產業已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市場需求日漸旺盛,產品體系也非常豐富,涌現出了恒潔、惠達、九牧、東鵬、箭牌、法恩莎等眾多代表品牌。而陣容龐大的“恒潔們”無論在技術儲備、產品人性化特色,還是產品品類方面,都完全可以和日本、歐美品牌比肩,并且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上還都是超前的。
比如恒潔衛浴在與清華美院的戰略合作中,就并非簡單地關注新產品設計,而是把雙方的合作重點放在對用戶的深入研究方面,將用戶研究與產品研究深度結合,精耕細作,使得恒潔衛浴產品設計不斷貼近消費者需求,保持智能技術的先進性和人性化的體驗感。恒潔衛浴的用戶研究團隊甚至走進消費者家中,面對面地了解消費者的衛浴生活需求和產品使用痛點。正是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和踐行,奠定了“恒潔們”與日本、歐美品牌比肩的堅實基礎。
可見,中國制造業并不是做不好,而是需要時間、信心和耐心。筆者相信,只要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假以時日,中國制造業將涌現出更多的恒潔、格力和美的。到那時,消費者還會去日本代購智能馬桶蓋嗎?李克強總理說的“為消費者省下機票錢”就真地實現了。“消費者有權享有更多選擇”,李克強總理是這么說的,衛浴界的“恒潔們”是這么做的,中國制造必將在國際市場奏響中國好聲音。
文/鄭中豪 (深圳花樣年文旅集團市場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