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現實還是網絡當中,對“屌絲”這個詞的爭論從未停歇。有人說,“屌絲”是不思進取,是社會蛆蟲;有人說,“屌絲”是草根代表,是樂天主義的載體......無論對“屌絲”的定性是如何,屌絲文化曾經是如此的流行,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每一個年青人。
時至今日,屌絲文化已被漸漸淡忘。網絡時代讓屌絲一夜間成為炙手可熱的名詞,甚至讓知名導演、人大代表馮小剛發言痛批;但同時,轉瞬即逝也是網絡時代的特征之一,屌絲文化已成為了昨日黃花,一個歷史詞匯。
事實上,這種現象網民早已見怪不怪。有人反思,為何大家曾如此熱烈地追捧屌絲文化,樂于為自己貼上“屌絲”的標簽。個中緣由其實很簡單:每個年輕人都曾經輕狂率性;每個年輕人渴望得到認同;每個年輕人都曾卑微渺小。
是的,人因為渺小而缺乏安全感,拼命地從茫茫人群中博取認同是一種人的本能。也正因如此,樂于自嘲,拼命掙脫主流文化的束縛,張揚個性成為了一種流行文化。就像一個年少輕狂的學生,用最反叛的行為去證明自己的存在。
但是,最反叛的學生也逐漸會邁向成熟。當真正面對主流社會的時候,人們會像空中的飛絮,緩緩地沉淀,緩緩地落地。這時候人們才會發現,原來身邊最簡單,最原始的感動,才是最值得去追求的東西。
林氏木業也深知這一點。因此,林氏木業擺脫“屌絲文化”,從消費者的情感出發,對“屌絲文化”重定義——平凡的草根文化與觸手可及的幸福。
林氏木業在“3·18 家裝 節”活動中,拋棄浮夸奪目的裝飾,拋棄爆笑夸張的文字,用最平淡簡單的顏色與文字,向消費者傳遞“夢想”。林氏木業的這種蛻變,并不是對以往“屌絲文化”推廣方式否定,而是一種伴隨消費者走向成熟的進步。
是的,林氏木業就像每位消費者家中的一員,曾經和他們一般年輕,今天也和他們一樣承擔起更多責任。它深知,每個消費者的對家都有美好的憧憬:一個溫暖,舒適的家。林氏木業在“3.18 家裝 節”的一系列的優惠、送禮活動,就是全心讓消費者能夠更接近夢想的家。
網絡時代讓信息傳播變得快捷,讓人與人的溝通更加方便;但同時也讓人變得浮躁、麻木。林氏木業對情感的回歸,正是為了在這個冷漠的網絡時代尋回一絲難得的溫暖,一絲久違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