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和制造大國,但不是制造強國,更不是創新強國和品牌強國、服務強國;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但百年以上的企業卻寥若星辰;我們是人才大國,但技能型人才占比卻最小。一切問題的終極原因是文化,是匠學文化的缺失,是對工匠和服務及其精神的不尊重。
匠學文化是關于匠學的價值開年和行為規范及其工藝傳承創新發展的綜合。匠學文化的核心是彰顯一個民族、團隊風格競爭力的價值理念(工匠精神)和行為規范。
匠學文化的發起人、中國匠學文化研究會(籌)執行會長,郭漫笳(新浪微博,郭漫笳,weibo.com/guomanjia),出生于吉林白山的一個書香門第,家中藏書巨富,從小深受國學熏陶,大學畢業于沈陽大學土木工程系,因工作關系轉戰石家莊,與幾位志同道合之人創立了河北百年巧匠手工藝品股份有限公司,并出任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
郭漫笳,匠學文化發起人,河北百年巧匠手工藝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郭漫笳提出的“匠學文化”,無疑是文化界或缺的一門新學科,他的立題是:匠學文化是傳統文化的母體,是發展和繁榮文化藝術的根基。匠學文化,是國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匠學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母。
匠學文化誕生于中國原始社會,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反映了各個歷史發展階段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發展,因此它具有民族文化傳統的延續性。匠學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是民族情感、個性特征和民族凝聚力的載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是五千年中國文化的智慧結晶。
二、匠學文化是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有力推手。
匠學文化能夠更加形象具體的承載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效的直觀的傳承延續中國歷史的就是匠學文化。在中國的每一個時期,都會產生高水平的手工藝品,既反映了人們改造世界、提高生存能力的不懈努力,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程度。
中國的傳統手工業歷史悠久,工藝精湛。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構成中國古代經濟結構的重要部分。在中國漫長的封建制度下,傳統手工業的存在雖然在經濟基礎上不占據主導地位,但它的作用卻是不容忽視。因為,手工業的存在對于皇權下小農經濟家族結構形態的穩定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三、匠學文化是改善人們生活、提高生活品質的標識動力保證,是提升效率效益的主要動力。
匠學文化的發展,工藝水平的提高,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都在不斷的變化,甚至是質的飛躍。沒一個紅衣技術的進步,都在改變著我們周圍的一切,提升著生活的品質和工作的質量。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歷史。各個民族的差異化很明顯。然而如果沒有關注自身的文化資源,沒有對本土文化進行產業化發展,本土文化就會受到其他國家文化產業浪潮的沖擊。文化產業,是一種新的、越來越占據文化產業總量,或者說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我國未來支柱型產業的一條最重要的通道。所以,匠學文化的發展是提升文化產業的重要動力。
四、匠學文化是把人類的夢想變為現實的利器。
人類的想象幻想以及現實的需求,會激發科學家的創新沖動及靈感,但把科學家、工程師的創新成果立體的展現出來,并優化成產品,最后能形成商品、形成生產力,則需要企業家的膽識、氣魄、責任、運籌帷幄和能工巧匠的精密制造、巧奪天工。如神話傳說中的千里眼已經變成現在的望遠鏡、雷達,順風耳變成現在的電話、電報、電子通信。在這個意義上講,愛迪生、貝爾、喬布斯、畢昇既是科學家、發明家又是優秀的工匠。
五、匠學文化的核心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鑄就一個民族的風骨和競爭力。
任何一件工藝品都體現出匠人的精神。沒有文化哲學,任何工藝都沒有生命力,沒有工匠服務精神的任何工藝都是空中樓閣。因為有工匠的出色表現,才出現了“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迎刃而解”、“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等詞語匠學文化的核心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告訴我們怎么做人,如何解決個人的方向問題,告訴人們該怎么活得精彩有尊嚴、如何實現價值,因此,匠學文化是滲透在各個領域、涉及到和影響著每個人的做人做事準則。
中國匠學文化研究座談會在百年巧匠公司召開
匠學文化既是我們亟待挖掘的財富,又是當今發展的短板;既是我們的傳統,有時我們的差距,因此建設和弘揚匠學文化是新常態下轉型升級實現中華復興強國夢的助推器。
匠學文化是中國與其他制造業大國突破瓶頸的核心要素,是打造品牌強國的助推器。所以,弘揚匠學文化,打造品牌強國。
河北百年巧匠手工藝品股份有限公司從創立之初就致力于打造百年基業,傳承創新弘揚中華匠學文化,讓千百年的民間技藝綻放異彩。他們把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裝飾材料——實木完美結合在一起,將中國文化植入到受全世界人們喜愛的裝飾材料——實木中,功能以書畫、藝術功能化,不僅能實現裝飾審美功能、提升生活品質,而且具有傳播文化的功能,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潛移默化的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制造中,為文化強國助力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