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傳統裝修公司壓力山大的一年,很多企業突然感覺一下進入了寒冬。據我所知,很多知名裝飾企業都倒閉了,傳統的市場領導者業績至少也下滑了一半,就連2014年剛上市的東易日盛在成都也是舉步維艱。而互聯網這邊先是金螳螂投資的 家裝 驛站入駐天貓,在雙11當日突破12億銷售額,然后是小米雷軍5000萬高調投資 家裝 ,小米 家裝 在裝一網開了個店鋪,當天全國就有接近1000個客戶預約量房。馬云企圖用電商取代房地產,谷歌進軍智能 家居 產業。互聯網一系列的舉動逐步實現了當初的預言,跨行競爭,外行人把內行人錢掙了。
先來看看傳統裝飾公司運作模式,我在成都排名前五的兩家公司任過職業經理人,也接觸了許多中小型企業的老板。大家的運作模式幾乎差不多,只有執行層面的差別,商業模式和產品幾乎大同小異。我把傳統的裝修公司理解為一個資源整合平臺。整合一批設計師,銷售人員,材料商,項目經理,公司就順利的開起來了。裝修公司的薪酬是低底薪加高提成的模式,再加上一套嚴格的業績考核模式,人員成本非常低。材料商入住需要支付押金,房租水電,廣告費用等等。而工程這邊都是使用的發包制,公司抽掉利潤后由項目經理經營,所以對傳統裝飾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業績,說穿了就是一個銷售型企業。有實力的公司砸品牌,打廣告,做活動,電視,報紙,公交,站牌,雜志,網絡幾乎每天能夠看到3家公司以上的廣告。實力較弱的企業就電話營銷,小區擺點,不斷給業務人員壓力,打氣,用高提成鼓舞士氣。總結起來,傳統裝飾企業的思維是營銷先行,產品是為營銷服務的。
我們在看看互聯網企業的思維。 家裝 驛站和小米 家裝 都是OTO模式。首先在產品上做了進一步的細分。我仔細看過兩家公司的產品報價和內容,毫無疑問,兩家公司都是針對的中低端客戶,就算客戶沒有任何裝修基礎也能看懂裝修報價,更清楚明白,且在很多傳統裝修公司高利潤的部分做了簡化,把產品標準化。 家裝 驛站采用的是輕資本運作,只需要你有一個材料展廳,全國采用統一的工程管理模式,利用加盟的模式不斷擴大品牌。用產品解決用戶成本的問題,用天貓賠付平臺解決用戶信任的問題。相比之下,雷軍更為高調,自己養工人,借用海底撈的管理模式,從人的角度解決用戶體驗的問題,然后高調打出20天完工,0利潤的模式徹底讓傳統裝飾企業無所適從。雷軍做小米口碑營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運作 家裝 的方式也是依靠口碑營銷。加之小米手機強大的粉絲群體,成功自然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互聯網思維關注用戶體驗,是擁有用戶就擁有一切的思維,所以兩個公司都是以產品為主的思維,把營銷放在其次,真正讓裝修變成一次美好的體驗。
傳統裝飾公司經歷了幾次變革,但營銷思維始終沒有變,雖然也有企業打出OTO的模式,但也無法實施。裝企大致有以下幾個問題:1.薪酬模式決定了人員的從業素質。2.中間環節過多導致用戶成本攀升,一般裝企至少需要提供15%提成給各級人員,最高的有30%以上的。3.產品不可控,沒有自己的工人,沒有標準化產品,只靠人來管理必然造成用戶的體驗度下降。4.銷售模式透支公司品牌。5.材料商的忠誠,裝企條件苛刻,材料商的合作關系不夠良性。6.用戶的變化。7.運作模式可模仿,缺乏核心競爭力。其實這些問題歸納起來都是銷售模式的問題,大部分老板也能意識到這些問題,只是他們已經依靠這個模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正所謂轉型轉死,不轉型等死。
裝飾行業向品牌化,連鎖化,產業化發展是一個必然。但要想在互聯網時代找到出路就必須關注產品,關注用戶體驗,關注口碑,來一次自我反思。上游的房地產,材料商虎視眈眈,下游的家具商,智能 家居 也蠢蠢欲動,隔行的互聯網更是來勢洶洶。傳統裝企要么被整合,要么整合他人,也許是該壯士斷腕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