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進步讓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建筑在拓展了城市空間,改變了城市外貌的同時,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從地標建筑,到城市雕塑,一座座靜物佇立的背后,是建筑設計師對建筑本身的思考,對建筑內涵的思考。
從盧浮宮到到蘇州園林,從天安門觀禮臺到外灘三號,穿越時空,行走在歷史與現實的間隙,一座座建筑景觀綿延展開……一磚一瓦皆是景,一步一停又成因。建筑之美,美在外觀,更美在內涵。
“建筑首先是為了人更好的生活,”國際著名建筑師張永和堅定的說到。他是天安門觀禮臺設計師張開濟的兒子,曾作為中國國家形象人物出現在世界面前,也是首位執掌世界建筑研究重鎮的華裔人士。
張永和曾言,他不想做千篇一律的建筑,要做一種沒皮的建筑。他會告訴你,建筑不是設計空房子,建筑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更愿意走出建筑。
最近五十年,中國建筑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承受著新舊文化的沖擊,從著名的中央電視臺“大褲衩”的飽受爭議就可看出,混沌甚至混雜,也許是當下中國建筑文化的真相。
但這并不是建筑設計師所追求的真相。郭錫恩、胡如珊,這對來于海外,卻在中國奮力推動中國建筑設計整體改革發展的設計師伉儷,用一己之力,宣揚現代設計理念,留存東方文化,拓展藝術內涵。
在他們的心中,建筑就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他們用作品和理念說明,時代發展,但美學不變,城市在變,但是人類對于和諧生命意義的追求不變。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曾經曾說,“一個畫家應當描繪兩件最主要的東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圖”。
這是畫家的境界,卻又不只是畫家的境界。以東方之韻的風格逐漸在建筑設計界聲名鵲起的建筑室內設計師吳濱,正是將這種境界化為了自己的設計語言。
他總以立意為先,輔以精致的細節處理手法,雋永流暢的線條、精巧合理的布局,讓建筑在生活中體蘊著持久的生命活力。正如其所言,一座座城市在不停改變,而設計師們的人文關懷應該不變。
在東西方藝術風格,建筑品質的碰撞中,總會有一些共融共通的風格和理念,說到底,就是建筑之魅力不僅在于外觀,更是它和人類生活絲絲交融后誕生的獨特氣息。
任何建筑設計上都會刻下人們的情感和回憶,古往今來,建筑的設計形態在各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隱藏于其中的那份人文精神——構建時以人為依,過程中和人比鄰,而其后,便愈加深遠厚重亙古不變。
變遷時代,不變的精神。前行的目的在于享受前行。致敬,堅守建筑夢想的設計師!
#致時代前行者# 建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