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太”離場,這一消息無論是對達芬奇 家居 自身,還是對整個進口家具市場來說,都稱得上一劑猛藥,而藥效將如何起效,是業內普遍關心的話題。
“潘太”離場屬意料之內
對于“潘太”離任,絕大多數圈里人并沒有感到意外。
“早晚的事兒。”曾從事進口家具業務的阿華說,當首旅入股達芬奇 家居 時,他就預感到,“潘太”遲早得離場,“不是磨合就能解決的問題,二者的行事風格迥然不同,分道揚鑣是遲早的事。”
達芬奇 家居 是國際高端品牌的品牌授權者和經銷商。1994年,潘東尼和潘莊秀華夫妻突然轉行,從銷售德國鋼鍋一下子進入了歐美古典家具銷售領域,那一年,達芬奇 家居 在新加坡開設了第一家零售店。
2000年,達芬奇 家居 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達芬奇貿易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法定代表人為潘東尼,該公司的三位董事成員均為新加坡人。2008年初,潘東尼的妻子潘莊秀華正式擔任達芬奇 家居 中國CEO。
進入中國以來,達芬奇 家居 在高端消費群體中逐漸積累起了較高的知名度。然而,2011年卻因“原產地造假風波”,達芬奇 家居 瞬間名聲噪起,但這樣的出名方法,絕對在他們的意料之外。
正當達芬奇 家居 身陷泥沼之時,2012年,首旅集團前來“救火”。時任達芬奇 家居 董事長的潘東尼“交棒”榮休,北京首旅集團正式入股達芬奇 家居 ,成為該企業的最大股東。當時,達芬奇宣布,公司總經理一職繼續由潘東尼的妻子潘莊秀華擔任。
“事實上,‘潘太’離開不稀奇,但剛被收購時,她沒有退出,倒是讓我挺意外的。”當年還是一家進口家具公司職員的阿華說。
達芬奇 家居 志向何方?
對于達芬奇 家居 的未來,業內不乏悲觀主義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分析稱,外國家具企業老板做生意更“認人”:是否與某家企業做生意,老外很看重與這家中國企業負責人的交情。所以業內有觀點認為,“潘太”離場會削弱達芬奇 家居 的實力。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達芬奇 家居 畢竟曾經居于行業絕對領先地位,即便經歷了前些年的風波,企業依然生存得很好,再加上公司現在依附于首旅 集團,正所謂“大樹下面好乘涼”,公司高層調整對企業的發展不會造成太大影響。“我們現在的東家是首旅,出去腰板兒都直。”達芬奇 家居 內部一位工作人員 說,目前公司內部人員調整還沒有完全到位,但他對公司的未來還是信心十足的。
更有人預測,潘莊秀華離任后,達芬奇 家居 或許會開啟一個新的航程。
事實上,“潘太”離任前,達芬奇 家居 似乎已悄然進入轉舵期。
去年6月,達芬奇 家居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黃志新在接受某報采訪時曾公開表示:“在成都,我們計劃將整棟大樓冠名為阿瑪尼大樓。
”黃志新當時表示,整棟大樓的公共空間都將由品牌本身設計,包括大堂、走廊、會所等,阿瑪尼的 家居 產品也會在公共區域進行陳列。
據了解,去年達芬奇 家居 還與北京財富公館合作,為其打造高端樣板房,該項目主要用到了范思哲(VERSACE HOME)和芬迪(FENDI CASA)的家具。
種種跡象顯示,被首旅收購后,達芬奇 家居 似乎對“項目”合作很感興趣。
公開資料顯示,首旅集團業務板塊涵蓋酒店、旅行社、商業、餐飲、交通服務、景區及其它業務。達芬奇的工作人員表示,首旅集團當初收購達芬奇 家居 ,主要是為了填補高端進口 家居 這塊業務的缺失,不僅可以豐富集團對國際高端商品的經銷范圍,而且還可以有效助力首旅改善旗下原有的酒店、商城的配套設施。
有這樣的“路子”,達芬奇 家居 有什么理由不在“項目”領域開疆破土呢?
回顧達芬奇 家居 進入中國以來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這樣的推測并非空穴來風。
事實上,在2008年以前,承接工程,包括高端住宅的樣板間、酒店公寓等商業項目,一直是達芬奇 家居 的主營板塊。2008年起,國內房地產市場逐漸“抬 頭”,沒多久,開發商過上了“房子不愁賣”的日子,于是在樣板間設計、配套等細節方面,也就不像過去那么“講究”了,達芬奇 家居 的工程業務便因此受阻。然 而,也正是房地產市場的“春天”,盤活了進口家具零售市場,于是達芬奇 家居 順勢調整了其業務板塊,開始注重零售渠道建設。
由此看來,達芬奇 家居 進入中國后,每一次市場布局都踏在了點上。可卻偏偏在生意風起云涌之時,踩了地雷。雖說2011年那次風波沒有致命,但畢竟留下了傷疤。
“風波過后,公司的零售業務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響。”達芬奇 家居 的工作人員坦言,但首旅入股后,達芬奇 家居 的未來算是見到“亮”了。
進口家具市場分羹與博弈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千萬富豪數量已超100萬,而北、廣、上又居前三甲。在一項千萬富豪消費調查中,日用奢侈品成為位列旅游和子女教育之后的重要消費領 域。近些年,國家越來越重視發展文化產業,人們生活富裕起來后,也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文化、意境、品位、藝術設計,這些標簽被貼在了高端進口家具和 家居 裝飾品身上一同售賣到千家萬戶。面對巨大的購買力和利好的政策導向,包括商家在內的很多人都會思量,誰來填滿中國頂級家具市場?
國內企業對進口家具品牌的代理數量不斷增加,側面反映出國內市場對進口家具品牌的熱度高漲。目前國內涉足進口家具領域的“老字號”已經云集了達芬奇 家居 、克拉斯 家居 、豐意德、藍色早晨等多家企業。
而到了2010年,云集了100多個國際頂級 家居 品牌的居然之家“家之尊”國際 家居 館在北四環店開業,如今已成為進口家具品牌代理商的首選銷售渠道。截至2013年底,家之尊國際生活館的年銷售額已達8億元。
今年6月,由城外誠和華日 家居 聯手打造的城外誠國際館也正式開業,其中一層主營進口 家居 產品。
然而,零售市場這塊蛋糕看起來雖然肥美,但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啃”。
見到商機,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進口家具這一領域。如何在新一輪進口家具搶占中國市場的大戰中贏得一席之地,是主攻零售市場進口家具代理商必須思考的問題。
如果達芬奇 家居 此次調整后,將業務重點轉向“項目”,相信零售領域將迎來一場激烈的競爭。
不少業內人士對目前進口家具零售市場持這樣的觀點:進口家具品牌發展未來還會有一定的潛力,但還應冷靜地看待進口家具表面上過于“熱門”的現狀。由于多數國際知名家具品牌已經進入我國,加之國內代理商可能面臨新一輪的洗牌,有業內人士判斷,日后的高端進口家具市場會趨于穩定,眾多代理商有從分散到集中的趨勢。
進口家具市場未來究竟是幾家代理商“分天下”還是零售、項目“兩極化”,還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