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現狀不是一群豬在等著臺風,而是一群豬湊在一起吹氣試圖吹出一陣臺風。” 就在五月份剛結束的智能硬件開發大會上,一名觀眾這樣形容智能 家居 的現狀。
在近幾年的時間里,谷歌、360、小米、海爾等,從互聯網巨頭到家電業名企都在花重金布局智能 家居 ,眾家各展其長,行業戰火升騰,風起云涌。但真實的情況如何呢?
“我的手環記錄我睡眠、起床,那為什么不檢測到我要睡覺的時候把電視、音響、電燈全部關掉,窗簾拉上,檢測到我起床的時候再打開?” 小米副總裁黃江吉對此充滿了感慨,他的想法和現場很多廠商眼中的智能 家居 概念一致,在他們眼中,甚至可以說現在沒有出現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 家居 產品。
智能之殤:智能過后,我們束手無策?
5月11日,墨跡天氣發布智能空氣檢測產品“空氣果”,盡管墨跡天氣CEO金犁用喬布斯、谷歌甚至毛澤東的理念來包裝這一先進產品,不過在之后為數不多的評論中可以看出,這款產品并沒有被業內普遍看好。現場有觀眾無奈宣稱,它除了告訴我家里空氣很糟糕,外面更糟糕以外什么都做不了,而我卻要為此付出900多塊錢。
這句話,其實點中了關鍵,智能 家居 除了帶給我們一些機械的數據和表面的感官體驗外,真正缺乏的是人性化的關懷,這就是所謂的“智能無情癥”。在這一方面,太多的智能 家居 體驗由于不理想,而總被人質疑。事實上,智能 家居 在我們現代科技化 家居 與整個社會的智能化進程中是個必經階段,雖然有他的不足和缺憾,但如果能賦予智能 家居 主觀性的思維,不再是一群冷冰冰的智能家電堆積模式,讓智能 家居 真正進化到智慧家庭階段,一切 家居 通過互聯、智能、感知和分享來充分實現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關懷和舒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家庭生態圈的生活方式。
用上海智慧家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理事長、上海家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洪佩軍博士的話來說:
“智能是手段, 家居 是設備;智慧是思想,家庭是親情”。智能 家居 是用智能化的手段控制 家居 設備;智慧家庭則是生活方式,以家庭為平臺、以親情為紐帶,是讓家中設備感知人的需求,更好地為人服務!
智能 家居 、智慧家庭,兩者相較“情”至上
就據實際上的家庭生活體驗來說,智能 家居 與智慧家庭究竟有什么樣的區別呢?應眾行業媒體力邀,洪博士憑借多年的行業研究經驗將兩者的區別詳撰成文發表在5月24日的《環球時報》上,系統闡述了“智慧家庭”系統與“智能 家居 ”在系統上的幾大區別。
第一個區別:應用層次不同 。智能 家居 系統是以家庭設備集中控制為目的,安裝要開槽布線,屬于裝修前市場。而“智慧家庭”系統則從更高層次上來解決人們對智慧生活的需求,直接利用家庭寬帶網絡,不需要開槽布線即可實現家中設備電器的智能化管理,擴展了對家庭環境、家人健康、 家居 安全的感知,實現了人與家之間和多個家庭之間互聯。
第二個區別:靈活程度不同 。傳統智能 家居 是一個封閉式系統,用戶要想與其他系統和設備實現互聯互通需要專門的技術團隊進行技術開發,如果安裝完成之后還需要根據生活的需要進行調整和擴展,幾乎不可能。一些家電企業的智能化戰略也陷入了戰術叢林,各自為陣,在一個個孤島上獨立作業,品牌之間無法兼容。而“智慧家庭”系統平臺則遵循互聯網的開放性理念,是一個跨品牌全兼容的平臺,基于這個平臺家里所有的設備電器都可以互連、互通、互控,靈活擴展。當越來越多的外圍設備被開發出來后,這個系統就會越來越豐富。在此基礎上就會產生新的商業模式,家聯國際把它定義為“1+N”模式,未來有很大的擴展空間。
第三個區別:智慧化程度不同 。智能 家居 系統把家里的多個遙控器集中在墻上的面板或平板電腦上,實現集中操控。而“智慧家庭”則通過物聯網技術,使電器自己有思想,能感知室內人的存在、溫濕度、空氣質量、PM2.5、空氣清新度等數據,實現自主調節,而不是簡單地被人控制。比如屋里熱了,空調會自動打開調節溫度;空氣凈化器如果監測到屋里的空氣質量不好,就自動打開調節空氣質量。
第四個也是最本質的區別,親情感知不同。 智能 家居 是依托鋼筋混凝土的房子為載體,圍繞控制做文章,總體上還是冷冰冰的感覺。而智慧家庭系統則是以家庭親情為紐帶,把人和家、家和家關聯起來,讓家里的設備為人服務,我們就會發現更多有意思的東西。基于這個概念,從家人關愛的角度出發,就會想到更多源源不斷的創意,并創建出新的商業模式。在這一概念下,感知系統就變得非常關鍵,它不僅可以感知空氣質量,還能感知家人健康、 家居 安全。比如,子女可以隨時隨地拿出手機看父母今天的血壓、血糖是什么情況,把一段時間以來的數據自動記錄起來,形成曲線,通過大數據對健康情況進行評估,為人們的健康帶來巨大的貢獻。
智慧之光:家聯國際智慧家庭全兼容平臺解決方案
這幾年行業內對智能 家居 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平臺化走向成為大家公認的大趨勢,這個領域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國內外競爭對手很多,投入也很大。像谷歌就斥資32億美元收購了Nest公司,進軍智能 家居 市場。360、小米、LG、海爾、美的等國內家電業大佬們紛紛以自身產品為基礎開始布局智慧家庭,就連蘋果也推出了HomeKit平臺來搶占智慧家庭平臺,但據目前的市場反應來說,均是叫好不叫座,噱頭是足了,但真正帶給用戶的體驗卻是僅停留在口號上,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他們所謂的智慧家庭大多停留在自身的產品系統內,總不能因為用他們的平臺而把家中原有的產品全換掉,這樣“霸道”的體驗式 家居 ,用戶當然不會買賬。
如今加入到智慧家庭行業的企業越來越多,多方面的宣傳很好地解決了市場培育問題。大門一開,大家急著搶概念,跑第一,但這很可能會把好的概念喊亂,魚龍混雜,市場再次陷入混亂。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如何保持持續領先,怎么把平臺打造得像預期那樣好,這對企業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也是一種動力,在這一點上,iComhome作為智慧家庭全球首個跨品牌全兼容平臺,很好地詮釋了家聯國際的優勢:以家庭為載體,以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為紐帶,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健康、低碳、智能、舒適、安全和充滿關愛的家庭生活方式。
家聯國際iComhome 智慧家庭平臺揭秘:
家聯國際所創的iComhome全兼容性智慧家庭平臺采用“端+云+端”的創新架構,賦予普通家電思想,實現互聯、智能、感知、分享的智慧家庭生態圈模式。
一是互聯。 做到“家電互聯、人家互聯、家家互聯”。作為智慧家庭,必須實現數據同步更新,智能終端高度協同,實現電視、冰箱、空調、PC、PAD、手機等多終端互聯互通互控,也就是1+N模式,完成無限可能的互聯互通互控。此外,除了家里人的互聯互通,還要完成朋友圈的互聯互通,甚至是多個家庭的互聯互通互控。
二是智能。 做到“遠程控制、智能分析,低碳節能”。在這個關鍵點上,當前的智能 家居 系統大多還停留在集中控制階段,基本不具備靈活的遠程控制、基于大數據的智能分析,以及通過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實現低碳節能的能力,這三點還是企業需要建立的核心部分。
三是感知。 做到感知“環境健康、家人健康、 家居 安全”。真正的智能家電是要讀懂人心,主動為人服務,具備人智。智能家電不僅要根據消費者的年齡、性別、學歷、興趣、工作、地域等基本信息,精準呈現有針對性的內容,還能通過簡單方便的交互方式,例如語音操控等,接收用戶指令,迅速提供人性化服務。以此完成家庭環境、健康、安全的三位一體化。
四是分享。 做到“家人分享、朋友分享、網友分享”。產品必須具有非常人性化、極富人情味的網上溝通功能。智能家電讓以往冷冰冰的電器物品成為聯絡感情、維系關系的紐帶。孤單的家用電器“觸網”后,就會成為家聯網平臺的一部分,是智慧生活的執行者,也是生活方式的信息源。這些設備、信息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通過多終端的互動互聯,用戶可以隨時與家人朋友進行分享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