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木雕專業人員,繼承傳統是必有之路;而不斷創新則是不辭之義。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推進木雕工藝的 發展,不斷進步。
大家之家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慶財
什么是木雕的傳統呢?我的理解是指前人的創造、前人的反復實踐,不斷探索中總結的木雕藝術造型經驗、原則、規律,給后人留下的豐厚的文化藝術遺產.傳統中有中國的,外國的;也有外地的、本地的;縱觀中外傳統,歸納起來,大概分為寫實的傳統、寫意的傳統、抽象的傳統。我們中國的木雕以寫意傳統為主,寫實和抽象為輔。寫意是借用中國畫的術語,是介于寫實和抽象之間的。按齊白石大師的一句話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寫意傳統作為中國畫從訓練到創作有著一整套體系,并且成為主流。而在木雕領域內的寫意理論體系,有待進一步整理,恢復,提倡,發展。作為從木雕的角度來理解寫意,不是從字面上去理解,因為從字面上去理解則是要用筆寫,在這里我認為應該理解為創意,是用手和木雕的工具材料來完成的創意。是刻畫事物的本質特征,來體現作者的情感與心聲。是創意就不是照抄表面現象,也并不完全抽象,但一定含有抽象的因素。那么抽象是抽去具體的形象,它是反映了更具象、更本質的人的心理,人的精神世界,抽象精神應該是非常具象的,那么我在這里是否可以對抽象理解為大寫意,不論是粗放的手法和細致的手法,只要它是高度概括形象的本質特征,是否都應該是雕塑的大寫意?
寫實傳統則主要是歐洲的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到l9世紀一直到今天,還在不斷發展著。目前我們國家學院教學即由法國學派和蘇聯學派的寫實傳統傳人的。當然他們的寫實傳統傳入中國后,即帶有中國的意味,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夷狄人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對外國優良傳統的態度是“禮之,師之,納之。化之”。外國的傳統進入中國后,即已被中國所融匯,成為了中國的傳統。
那么本地的木雕傳統就是莆仙獨具一格的精微透雕、精細圓雕工藝,這是一種充盈著濃厚莆仙地域傳統文化特色、交融著寫實和寫意風格的一種木雕語意,歷經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的代代匠人的傳承,在中華民族木雕工藝之林中可謂獨樹一幟。什么是創新呢?我認為創新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表現內容的創新,雖然表現手法是傳統的,比如我們依然用傳統的寫實技法,但內容是全新的,是表現我們現在生活中的真切感受,是我們的心聲、現代的情感,我認為這絕對是一種創新,另一方面是因電動工具、新式砂紙的使用而導致的表現形式技法為主的創新,而內容可以是傳統的,也可以是現代的,這種創新給人以視覺的強烈感受,有一種新、奇、特、怪的直覺感受,當然,新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按錢紹武先生的話是“我們要真、善、美的新,不要假、惡、丑的新”大多數情況下,新形式的獲得決不是容易的,是要在艱苦的藝術實踐中干錘百煉的結果,當然有時創新并不需要刻意,真正的大藝術家并不僅僅為新而新,而是真有體驗,真的動情,自然就有相應的形式來適應新的內容。正如蘇東坡所說的“當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耳”。
大家之家古典家具有限公司林慶財沉香木雕作品《萬佛梵宮》
作為木雕傳統的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創新也是一輩子的事。那么針對學生而言,首先學習最基礎的傳統,即基本功造型訓練的學習與創新的關系。在這里我引用李可染先生的一句話:“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這里闡述了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木雕傳統學習的態度和力度、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目的和創新的態度。這是從大的方面來說明傳統與創新關系的最簡單道理,但我們后學者出口木雕創作實踐中,往往會片面的運用傳統的學習與創新,把傳統與創新割裂開來,認為在若干年內,用功學傳統,學成再變法創新。我認為不妥,在時間的劃分上不應該太長。如果一味學傳統,或認為創新是將來的事,那么頂多是重復前人,社會就會停滯不前,而創新思維沒有得到訓練、開發,是不靈活的,而如何能創新得了呢;而另一種情況是認為創新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那么,還學傳統干什么?干脆只要創新算了,傳統的功夫用得少了,或不用。這也不對,這是走向了另一極端.因為前人總結的深厚的優良木雕傳統,豐富的經驗、規律,是木雕工藝界的寶貴財富,需要我們去拿來、消化,學習,而成為我們創新的根據和基礎,這樣則事半功倍。在傳統的肥沃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這種創新才有生命力,才可以長成參天大數,否則既是無根之木,活不長。還有一句話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本身就高大,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則比巨人還高,何樂而不為?所以,學習傳統和創新應靈活運用,應該是邊學傳統,邊創新,學以致用,同時并進。我們可以在一小段時間內專心學傳統,打進去,但同時創新的思維不停,錢紹武先生的教導說:“一旦有新的發現,新的啟迪,就要及時記錄,或畫速寫,或記筆記,或作小稿。”當這段的傳統學習有所收獲了,那么在此基礎之上的創新就應該嘗試了,運用了,叫學以致用。然后再打進去,再打出來,反復體會,反復推敲。這樣,傳統的學習輿現代的創新就是我們畢生的合二為一的課題。
本人創作的榮獲2002年中國華東工藝美術精品獎特等獎金獎的沉香木雕《萬佛梵宮》則是立足傳統木雕佛像的刻畫技法,在大型組雕的造型、題材等方面的大膽創新。總之,木雕傳統的繼承是無止境的,創新應永遠不斷。(仙作紅木家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