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經營管理大師史考特·派瑞認為:“未來市場中的稀缺資源不再是資本,而是優秀人才。”
隨著國內市場經濟結構的日臻成熟,人才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因素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重視。得人才者,得市場。新形勢下,中國紅木家具行業進入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F階段,對于那些處于十字路口的紅木家具企業而言,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人才問題。
從業人員職業素質參差不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紅木家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企業急切渴盼引進一批熟悉紅木家具行業運營規律的高素質人才。近年來,我們也看到,廣東、浙江、福建、江蘇等地的一些紅木家具企業致力于招才引智工作,引進一批專家型人才、候鳥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并給予良好的待遇和施展才華的舞臺。
廣東省東成紅木家具研究院揭牌成立
廣納專家,打造智囊團
東成紅木董事長張錫復曾經指出:如今已經不是那個拼資源、拼環境的時代了,而是到了拼腦袋、拼文化的時代,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唯有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人才創新。在廣東中山,如紅古軒、東成、鄭邦等紅木品牌企業走在了行業前沿,將目光瞄準那些既懂行又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以研究院的形式,吸納并建設一支專家型人才隊伍,讓他們逐步成為企業發展的“智囊團”。
以紅古軒為例,2013年牽頭成立“中國新中式文化研究院”,亞洲家具聯合會會長、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林作新,中國高等家具設計專業創始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胡景初,中國明式家具研究所所長濮安國,中國著名紅木家具技術專家、《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主要起草人曹新民等20多位業內頂級專家組成高級專家顧問團,他們分別從各自領域入手,對“新中式”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通過整合行業力量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產品轉化,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推動“新中式”向縱深發展,提升紅木家具行業產品開發和產品創新水平。
在浙江東陽,工藝美術大師與紅木家具企業“結對”,成為解決人才問題的重要途徑。明堂紅木這幾年著手組建了一支由陸光正、馮文土、徐經彬等亞太級、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領銜的頂尖設計研發團隊,引進大師們的智慧與才華,指導企業進行新產品設計研發;振宇紅木同樣重視專業人才的引進,聘請了如馮文土等中國工藝美術界頗具名望的大師參與產品改良設計、研發生產,推出的“東式檀雕”在市場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專家型人才,往往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對某個領域有突出貢獻。這類型人才的引進,為紅木家具行業帶來了前沿而權威的科研成果,他們的新視野、新觀念能幫助紅木家具行業實現革命性突破。
中國新中式文化研究院高級顧問團
吸納“海歸”技術型人才
隨著紅木家具企業升級步伐的推進,企業逐漸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加速轉變,對于技術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尤其強烈。但是技術工人培養周期長,人才青黃不接使得缺口不斷增大。
“目前中山紅木家具行業技術型人才逐漸減少,創新設計人才、高層次人才偏少且競爭力不強,專業性高端人才匱乏現象嚴重。”紅古軒總經理吳赤宇告訴記者。中山作為國內發展較為成熟的紅木家具產業集群,近年對于技術型人才也表現出強烈的渴求,主要集中在設計、雕刻、打磨等領域。
從外部直接引進人才成為填補人才缺口的重要途徑。為了吸納優秀人才,目前有紅木家具企業將目光移向了海歸一族。日前,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在東成紅木掛牌成立,這是東成紅木與華南農業大學為促進產學研結合、加強企業的技術創新合作共建的實踐基地。該基地目前引進了兩名從日本留學回國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開展紅木家具保健增值關鍵技術、中國南方常規木材干燥關鍵技術等科研工作。其中,在中國南方常規木材干燥關鍵技術研究中,兩名技術人才運用在日本留學期間開發的特種干燥下含水率在線檢測法方法,系統研究中國傳統紅木家具材料干燥特性,開發出針對名貴木材的特種干燥方法,以提高品質,縮短時間,降低成本,最終實現干燥過程的全人工智能控制及管理。另外,紅木家具保健增值關鍵技術的成功探索,也將為尋求最佳家具制造技術和工藝提供科學支撐。
通過引進懂技術、專崗相適的人才,最終為紅木家具企業轉型升級帶來強勁支持。
紅木家具技術型人才受追捧
候鳥型人才帶來活力
圍繞紅木家具行業發展戰略,提出“候鳥型”人才這一創新的引才模式。東北林業大學明清家具研究所所長牛曉霆說:“每一種人才類型都有其優勢與劣勢,企業在引進時要結合企業自身發展實際。相對而言,候鳥型人才更具靈活性與可選擇性。”
候鳥型人才是指靈活引進具有專門知識或專門技能人才,變剛性的人員流動為柔性的智力流動,打破人才流動中的戶籍、地域、身份、人事關系等傳統觀念和體制限制,通過講學、特聘、兼職、項目合作等形式的加盟,為企業注入新鮮的活力。這是企業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的一種方式。
前幾年,以做實木為主的青島一木通過與東北林業大學設計項目小組合作,推出一系列經典紅木家具產品,成功進軍紅木家具市場,讓青島一木為更多消費者所認識,進一步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東北林業大學教授朱毅表示:“這個設計小組由各專業的老師組建,有擅長外觀設計的、有擅長結構設計的、有擅長工藝設計的,互相搭配,都有比較強的實戰經驗。”他們如候鳥般在特定的時間點往返于學校與企業之間,以專業的知識和過硬的技術幫助企業在產品設計上做出突破性的變化。
由此可見,候鳥型人才對于解決人才資源總量不足和高層次人才短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苦于人才困局的企業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