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維權不成反釀人命慘案 家居 行業該如何維權
相信這兩天大家都看到了昨天發生在廣東佛山 家居 賣場的一個新聞,順德樂從某家具城內因貨物質量問題客戶要求退款不成而產生糾紛繼而店主被刺身亡,這個讓人感覺心情沉重的新聞,不禁讓人想問,怎么一個小小的維權卻變成了人命慘案?
事件回顧:
我們來回顧下事件:2014年11月2日13時20分,順德樂從國際家私城九排海馬明珠門店,二名湖南籍顧客賀某與店主楊某因為貨物質量問題發生爭執,二賀姓顧客要求退還3000元貨款,而店主楊果拒絕退款。爭執過程中出現言語沖突,繼而雙方發生肢體接觸,持刀互砍,店主楊某弟弟被刺中腹部,送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看到這則新聞小編想說,難道真是到了冬季,火氣這么大了,維權都不能好好說話,非得動上刀子,的確近來關于消費者維權難的消息出現在不少媒體的報道中, 家居 行業中買賣雙方的權益到底該如何來維護,商家如何才能不誠信經營,避免以次充好?消費者在遭到侵權行為時該如何維權?賣場在消費者與商戶之中應當擔起什么樣的責任?
今年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首修,可謂給 家居 行業迎來了更健全的行業標準、更規范的市場環境,諸多的“正能量”集聚在一起,對于糾紛投訴不斷的行業和頭疼糾結的消費者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好年份。但是目前 家居 行業相關規定針對賣場在發生糾紛中應該負起的責任還未有明確規定,導致賣場監控不嚴或缺失,消費者也只能依靠自己來維權,再者 家居 行業維權成本較高, 家居 行業很多產品比如瓷磚、涂料、地板的半成品屬性令其售后服務意識較其他行業薄弱,產品質量難保障退換安裝另收費等均導致維權艱難。
據了解,目前國內家具行業尚無具體的三包法規,即便是國家強制標準《消費使用說明(家具)》)里面也只是比較含糊地說“質量保證期限為兩年,并實行包修、包換和包退”,并未對三包的具體期限、責任人、操作規定作出詳細明確的規定。出現家具消費糾紛時,消協主要依據《消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法規,并參考《部分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以及生產廠家、經銷商的書面承諾進行調解。但是,各個家具企業承諾的內容各不相同,進行產品質量鑒定又往往存在成本費用高、雙方意見不合等問題,消費糾紛解決起來障礙重重。
再來看看昨天的這個過激維權事件,新買的沙發出現質量問題,本應該商家承認貨物有問題做出賠償或退貨解決糾紛,商家的選擇是拒不退還,還拒絕又逃避,并撕毀涉及問題產品的購買憑據,還持刀砍殺討說法的顧客;本該誠信對待選選擇這樣粗暴野蠻的方式。從顧客角度來看自己買到問題貨物進行維權,是一種無可厚非的做法,退款退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卻反映過于激烈,太過沖動,最終因區區3000元釀成慘劇。
本來一件普通維權事情,卻演變成“人命官司”這種發生在 家居 行業過激的維權行為不得不讓人警醒,同時商家們應該恪守商規,的誠信經商,欺瞞顧客,以次充好這樣的行為勢必會引來更多的消費者投訴,消費者在維權時能夠更理性些,選擇正規的渠道來維權。在此事件中賣場作為重要的第三方監管方,卻沒有任何表示,假使商場的維權渠道建設完善,消費者通過賣場方即解決,想必也不至于釀成此等慘劇。
再次提醒消費者,在簽訂家具購買協議時,要認真閱讀條款,商品質量、售后服務、違約責任等相關內容,盡量用書面形式加以約定,注意核對家具的各項內容,如型號、款式、材質等。對商家的自訂條款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要防止一些商家制定一些不利于消費者的“霸王條款”。同時,要注意保留好所有的發票、收據、保修卡及相關宣傳資料,以便在家具出現問題時,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或申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