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關在中國人的記憶中,從第一代拉線開關到第四代鋼架開關,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開關產品不斷更新換代的過程中,從兒時到如今,我們國人對開關有著什么樣的記憶呢。
遠古的鉆木取火,到后來史書中記載的蠟燭、煤油燈,再到十九世紀愛迪生發明的電燈,人類的照明技術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飛躍。電燈出現后,為使電路開路、使電流中斷或使其流到其他電路,現代意義上的開關隨運而生。最常見的開關是讓人操作的機電設備,其中有一個或數個電子接點。接點的“閉合”表示電子接點導通,允許電流流過;開關的“開路”表示電子接點不導通形成開路,不允許電流流過。
開關從無到有,從簡單的拉線到現代的鋼架,從輪齒機械運動原理到電子技術,開關的生產技術不斷改進,不斷給我們帶來新的使用體驗。生活中,我們每天有許多次與開關接觸的瞬間,一開一關,我們的世界因此或明或暗。雖然時代在變遷,開關與我們的生活總是密不可分,小小的一個開關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記憶。
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國縣城農村多拉線開關,一拉即開,再拉即關。而這也應該是爺爺奶奶輩關于開關印象中占有的最大部分的記憶了。機電技術和輪齒機械運動原理,加上一根再普通不過的繩子組成的開關,正如那個年代的生活,樸素而簡單。對于這些,生活于現代的我們也只能從一些電影和偏遠的農村里去追尋當年的一些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