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碼相機,造就了無數的天才攝影師。不會攝影的,已經陶醉于自己的作品中;略通攝影的,已經堪稱攝影師了。一級一級的晉升,頭銜也就逐漸擴展,原本攝影記者,現在都搖身一變成了攝影家,不換個家字,似乎級數就顯得低了一檔。原來的攝影家,都列入攝影大師的行列,還嫌不夠,那就再加上“著名的”,或者是“國際”,這頭銜似乎已經達到頂峰了。頂峰太多,猶如西藏的高原,四處山峰對峙,唯剩下頂峰與頂峰之間的溝壑,沒有人容身的平地了。從平原上眺望遠處的山峰,方有仰觀嘆止。從山峰望山峰,就沒有什么新奇了,不過卻形成了一種普遍的攀比心態——這山望著那山高。
博客,培養了無數的天才作家。博客,博客,以博為顯,更是反客為主。古人視寫作為大事,且不說有的人還講究寫作之前先沐浴熏香,靜坐冥思,以求心定而文思奔涌,之后才揮毫而就。就以尚未流行博客之前的寫作來說,至少還是十分慎重的文字活兒,雖勤于筆耕,但還需送交編輯大人審閱,左砍右折,有幸者才能化為鉛字印刷成書,或是刊登在報紙雜志上。時下的“博文”(博客的文章)則不再受任何約束,作者、編輯、校對、版面設計集于一身,愛怎么寫就怎么寫,天馬行空,無所拘束,甚至達到無所謂意旨題趣、無所謂文法語句的境界,只要有人讀看,有人捧場就可以。最流行的是日記式的博客,無論油鹽醬醋,還是雞毛蒜皮,一股腦兒往上堆砌,碼夠字數就成。每一個博客都堪稱一本文摘式的雜志,結集起來就是包羅萬象的叢書。
攝影大師的不斷涌現,名博的大作鋪天蓋地,自然少不了擁戴捧場的粉絲。粉絲的多少,未必以作品的優劣來定,多視其身份來定。老師的博客,自然有一批學生跟隨,老師說的,好學生總是不問好壞都鼓掌,老師感覺這些孩子受教,也聽話。領導的博客,下屬不少跟帖,好比領導提出聚餐,每個下屬都必須掏腰包湊份,不然,掃了領導的興致,又何必?名人的博客,尤其是帶星字的博客,那就不管寫什么,都有一幫捧場的,好比明星走在紅地毯上,照例要制造表情,擺擺姿勢(也叫甫士,還必須將甫大聲念成普),夾道上例必有粉絲雀躍歡呼,揮舞自制的牌匾,尖叫吶喊,那才顯得出范兒。這跟領導講話,但逢語句停頓處,必須鼓掌一樣,基本上都是有組織的,或是有帶頭羊的。
數碼相機、博客、粉絲,為今日生活和閱讀增添了無數的色彩,但也無端制造出無數的文化垃圾,孰優孰劣,唯待后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