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明,高級工程師、教授、四川省咨詢協會核定"建筑智能化專業教授級注冊咨詢師",四川省人民政府“建設工程”評標專家。
1957年至1966年 西安交通大學工業自動化控制及電子學研究生。退休前工作單位:中科院成都計算機應用所。社會兼職:建設部建筑智能化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四川省電子學會建筑智能化專委會秘書長、中國電子學會資深會員、中國自動化學會樓宇自動化專委會委員、建設部智能建筑推廣中心專家組成員、四川省自動化學會自控專委會顧問。
1957年-1966年 西安交大工業自動化控制及電子學研究生,在此期間,做過過建筑結構設計,電梯、龍門刨床,大型立式車床自控系統分析設計;工業儀表變送器,動圈指示調節儀表研制與生產。
1967年-1973年 在原重慶自動化儀表所參加制定原機械部"自動化儀表發展規劃"、"動圈儀表國家標準"。擔任過動圈儀表全國統一設計組組長,動圈儀表系列品種開發與布點生產,TA系統系列的開發與定型。
1974年-1980年 在四川維尼綸廠,擔任過外事聯絡室技術組長、廠長技術秘書,儀表車間技術組長。負責過法、英、德、日引進設備(電氣、儀表、電信)的商檢、自動化系統設計的談判與設計會審以及設備(電、儀、電信)的安裝、調試、投運等。主持對工廠中的外國專業技術人員的管理以及工程進度、質量的管理。多次解決外國專家長期未解決的問題。主持開發的現場測量儀表獲1978年重慶科學大會獎。
1981年-1997年 中科院成都計算所,退休。這期間主持開發了微機的自動檢測系統、MIS系統、微機LAN和WAN的應用、軟件、以及綜合布線工程等工程應用開發項目多項。
1983年-1985年 在美國依利諾州立大學芝加哥分校進修,研究自動控制系統的自動故障診斷。進修了"現代控制理論、運籌學、工廠自動化、軟件工程、行為科學、人機工程學"等課程。
1996年 開始從事"建筑智能化"工作,97年參與組織成立了"四川省建筑智能化"專委會,具體負責專委會日常工作,并參加一些系統集成公司的顧問咨詢工作和參與大型智能化工程的實際工作。如成都市政府2號工程,成都市人民法院的智能化工程系統。
近期(97年后)主要業績:參與咨詢、評審、和建設的智能大樓、智能小區50多項。在全國性智能建筑雜志及全國性智能建筑會議發表論文20多篇。組織了三屆四川省建筑智能化學術年會,編纂了三本論文集。是四川省《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設計標準》的編寫組織者和主要執筆者,該標準已于2000年8月1日頒布實施。在四川省建設廳的領導下,組織編寫《四川省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質量評定驗收標準》(完成送審稿后訂編)。參與對國家標準“智能建筑工程質量驗收標準”的評審。參與編審智能建筑弱電技術從書(已出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千家:國家在2007年年底發表了《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請問您怎么看待智能建筑與節能的關系?綜合布線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到節能?能否給布線廠商一些參考建議?
陳教授:國家在建筑節能方面給予了高度重視,智能綠色建筑正成為熱門話題。從2003年開始,建設部每年3月召開一次國際性會議,且有文集出版,故不在此贅述。智能建筑之所謂智能,應體現出人的智能。節能、節約資源是直接關系到人類自身生存,造福子孫的大事,今日之建筑的智能必對此應有體現。故建筑節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狹義的“智能”而言,建筑智能化的作用體現在對節能的控制、管理方面,而綜合布線能否在智能建筑中起到節能作用,本人沒有研究,故不在此亂說,請原諒。
千家: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門的重視下,新的機房標準《電子信息系統機房設計規范》已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實施,請問陳教授是否看到這個標準的出版品,對于新的機房標準,與舊標準的最大不同點在哪里?
陳教授:關于(GB50174-2008),網上有鐘景華博士----規范編制組組長的詳盡解釋,鐘博士曾經到過四川成都貫標。我只說一點,任何實際應用,都必須結合該應用項目的實際需求來應用規范,規范只是最低標準而已。凡是工程,需要考慮的是經濟性、適用性、可維護性等等。
千家:據知,現在高校開通智能建筑行業專業的學校比較少,而市場卻急需這類人才,您認為將來高校設這一類的專業會不會更多?而智能建筑行業的人才需具備哪些方面的知識?
陳教授:智能建筑是一門多學科綜合的專業,更是富于實踐的專業,目前僅只限于大專的安裝專業水平。我認為,首先缺乏的是這個專業的能傳道、解惑的教師,故影響了當前批量培養本專業高質量的理論聯系實際的人才。
千家:目前布線行業的絕大部分廠商都提出了15年以上的產品質量保證,有一些廠商甚至提出了30年或者終生質保的承諾,對于這一現象大部分用戶認為沒有實際意義,您如何看待?
陳教授:15或30年質量保證是真是假?是廠方宣傳?由于布線沒幾年就換代,確實就使這種保證顯得無意義。但從當前網絡通信實際應用,水平布線100M在相當長時期內仍是足夠寬的數據高速公路,只要用戶不盲目追求先進性,則15年以至30年的保證是有必要的。
千家:這兩年,各行各業的山寨現象越發突出,布線行業也沒有幸免。對于布線行業的山寨現象,陳教授如何看待?您認為品牌在山寨泛濫的情況下應采取什么措施來保護自己的品牌?
陳教授:“山寨現象”我也不太明白其意義,可能是指低質量的、小型的、非正規的生產企業。若是,品牌廠家更應該堅持自己品牌的質量,同時挖潛、降低成本、降低價格、做好服務。當前21世紀是扁平化世界、網絡化時代,每個行業都會遇到山寨沖擊,也不足為怪。
千家:陳教授從1996年開始從事“建筑智能化”工作以來,先后參與咨詢、評審、和建設的智能大樓、智能小區50多項;發表論文20多篇;編纂了多本論文集;同時又是四川省《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設計標準》的編寫組織者和主要執筆者等等。請您聊聊在這些工作中那些值得回憶的精彩瞬間。
陳教授:最使我有深刻印象的事情是:在某次全國性智能化高層論壇上,強調實用的與強調先進的雙方專家辯論激烈的時候,有一個名牌大學教授上臺發言,首先的開場詞是“通過上述辯論,我懂得了工程不是科研,科研不是工程,是工程就從工程的視角考慮問題……”全場鼓掌,這場歷時多年的爭論,從專家層、從理論上有了圓滿的結論。但在實際上,有不少建設單位仍在追求所謂的先進,特別是我們富政府的工程至今都是以最先進為第一要義。我認為,這與“節能”----“節約資源”的中央精神不大相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