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班牙塞維利亞召開的第3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五臺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至此,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景觀地已達38處。其中文化遺產27處,自然遺產7處,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4處。
此照攝于6月22日西班牙塞維利亞會展中心第33屆世界遺產大會會場。新華社記者 陳海通 攝
出席世界遺產大會的山西省五臺山管理局局長梁有升在與記者的電話連線中表示:“五臺山申遺成功,就好像剛剛考入大學的孩子一樣,今后學習的路仍然很長。”
五臺山位于中國山西省的北部,中心點距山西省會太原市230公里,梵宮琳宇構成了東亞乃至世界現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群,目前五臺山有寺院68座,為中國最早、最大的國際性佛教道場。
長期關注五臺山申遺的五臺山佛教協會副秘書長韓降根說,五臺山由五座臺頂組成,珠聯璧合地將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典型地將對佛的崇信凝結在對自然山體的崇拜之中,完美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成為持續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種獨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組合型文化景觀。
五臺山全景
五爺廟被公認為是五臺山“香火”最為興旺的寺廟。這座只有二十余名僧眾的喇嘛廟,每天接待的游客人數超過3000人次。7歲出家,如今年愈八旬的常青住持說,五臺山寺廟建筑群從創建開始,就作為宗教活動的場所,包括作為宗教人士的佛事活動空間與生活空間。目前,除少部分寺廟為了更加嚴格地保護建筑,禁止宗教活動而僅作為博物館外,大部分寺廟仍延續原有功能,作為宗教活動的場所。
從使用功能來講,五臺山寺廟建筑群正符合了世界文化遺產對真實性的要求。第3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認為,五臺山遺產保存和保護管理狀況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決定將其作為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五臺山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每年也吸引了大量游客。資料顯示,2004-2007年,五臺山年游客規模分別為194.77萬人次、247.28萬人次、335.81萬人次和330.16萬人次,日游客量最高值達11.3萬人次,在旺季高峰日的日游客量已遠遠超過了游客環境容量。
“申遺成功,喜悅中感覺壓力倍增。”相關領導解釋,回國后將會認真研究、落實世界遺產委員會及其咨詢機構關于五臺山保護管理的重要建議,進一步加強和改善該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使其得以妥善保護、流傳永續。
五臺山申遺進程
1999年:五臺山首次提出申報世界遺產。
2002年:首次邀請中國遺產專家來五臺山就五臺山遺產資源進行實地考察、評估。
2004年:申遺工作正式啟動,成立了由國內省內自然與文化遺產專家組成的申遺專家組,進行了系統的資源評估,并確定五臺山以申報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為主。
2005年:成立了由省長為組長,省級相關廳、局為牽頭單位的五臺山申報遺產領導組,統一協調,組織五臺山遺產申報的全面工作,忻州市相應成立了由市長為組長的五臺山申遺工作組,負責申遺各項工作的具體落實。
2006年:五臺山被國家建設部授予“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遺產地”稱號。
2007年:按照世界遺產的保護要求,五臺山在核心區進行了規模拆遷和新區服務基地建設。
2008年:申報文本正式上報世界遺產中心,經遺產專家委員會通過文本審核后,遺產中心將委托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專家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進行現場考察、評估。
2009年:山西省財政部門撥款5000萬元,用于五臺山“申遺”的申報工作以及對五臺山景區主要文物保護單位——5個臺頂和自然遺跡點等進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