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簡單的對講系統,到如今的智能化小區,經過了十幾年的波折發展,我國的智能小區應用與產業都走到了新的階段。雖然當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我國房地產行業的影響明顯,一些樓盤出現銷售滯緩情況,但我們相信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大趨勢不會變,智能小區建設也必將經歷破繭化蝶的歷練與騰飛發展過程,因此,在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回顧與探討智能小區的技術與發展,同時加強技術更新與系統完善,對行業的持久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本文通過對智能小區系統的回顧與分析,提出了智能小區從系統集成到集成系統轉變的新理念,這個轉變是行業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趨勢,將會帶動新的產品體系與發展模式,值得廣大集成商、生產廠家與房地產商的重視。
1 智能小區系統集成狀況及問題分析
住宅小區智能化系統一般包含安全防范、管理與監控、信息網絡三個子系統,其中安全防范子系統又包含住宅報警裝置、訪客對講裝置、周界防越報警裝置、閉路電視監控裝置與電子巡更裝置,管理與監控子系統包括自動抄表系統、車輛出入與停車管理、緊急廣播與背景音樂、物業管理計算機系統以及設備監控裝置。以上十個分子系統與電話、電腦、電視網絡相結合,形成了通常意義上的智能化小區的主要組成部分。
從1998年建設部發布《住宅小區智能化示范工程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討論稿)》開始,形成了我國小區智能化與家庭智能化發展的高潮,由于我國小區實際情況,國際上沒有可以拿來的完整的系統,于是出現了多個系統的借鑒與拼湊,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區系統集成模式。
在上述系統中,安全防范子系統與管理監控子系統的功能,一般都是由獨立的分子系統實現,并在小區管理中心層面通過物理連接實現聯動功能和通過信息平臺實現數據共享。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系統集成。
這種系統集成的特點是:
(1)功能子系統與物理子系統一一對應;
(2)系統是由下而上建設,先將每個子系統建設完成,再在中心實現有限的集成;
(3)各子系統使用不同廠家產品、不同協議標準;
(4)每個系統的管線、設備、運行、維護都是獨立的。
在之前的十余年中,這種我們稱之為傳統的“系統集成”為廣大工程公司所耳熟能詳,成為智能小區系統建設的主流模式。當習慣成自然時,人們往往不會去深究其內在的不合理因素。其實,小區智能化傳統的系統集成有其明顯的弊端:
(1)結構復雜
這包括設計復雜、管線復雜、配合復雜、維護難、擴展難等現象。比如說一套智能小區的方案,涉及到十幾個分立系統,數百種不同品牌型號產品,系統建設過程中的配合、建設后的使用與維護都有較大難處,往往是建設方最頭痛的。這顯然不利于系統的普及與推廣。
(2)經濟性不佳
功能
由于智能化小區相對來說發展時間不長,各子系統多是從其他商業建筑中移植而來,比如說家庭防盜、周界防范與電視監控系統是從金融、文博、軍工領域引入,設備監控、停車管理與網絡布線是從商業大樓引入,這些系統功能強大,結構復雜,造價也高昂。其實,小區的系統往往要求比較全,但單一系統功能要求并不高,同時使用者并不是專業人員,要求界面直接,操作簡單,那些專用產品在功能浪費的同時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
成本
由于復雜的系統和冗余的功能,導致系統從設計、管線、安裝、使用、維護等環節都形成了一些浪費,使得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房產商認為“智能”是高深莫測而又價格昂貴的東西,再加上應用中一般會出現一些問題,于是出現對之排斥現象,造成不利影響。
(3)可靠性不強
由于系統采用的是拼合形式而且比較復雜,加上國內廠家產品研制與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導致智能化小區系統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可靠性已經成為系統至關重要的問題所在,也制約了系統的發展。
(4)不能互通互換
由于不同的子系統采用的是不同廠家的產品,再加上行業標準的不完善,現有標準往往注重的是功能,對互聯互通的接口部分沒有統一要求,或者說對整個大系統沒有明確清晰的網絡架構思路,于是造成子系統之間彼此沒有互聯性,不同廠家的產品也不能互換,如果某一個產品壞了,只能到該廠家更換,如果該廠家倒閉,則整個系統就要全部更換。
早幾年業內媒體對智能小區的滿意度進行了調查,結果僅為40%,也就是大部分用戶對小區與家庭智能化系統是不滿意的,許多人感到疑惑,但筆者認為,考慮到行業與產業僅僅十余年的歷史以及上述結構性問題,出現大量的不滿意情況也就不難理解。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